英旺乡:推进产业转型 培育特色产业 通讯员 杨大江
双庙沟千头规模肉牛繁育基地
辛守奇正在田间查看柴胡的长势
7月的一天,早饭刚过,60多岁的英旺乡龙泉村党支部书记辛守奇顶着烈日像往常一样走向河对岸的柴胡地。他站在开满黄花已经齐腰的柴胡地里,拔出一棵拿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你们看,这根块已经不小了,预计到10月份就可以挖了。”辛守奇对我们说。
龙泉村地处英旺川道最西端,多年来以种植玉米和烤烟为主,玉米经济效益低下,烤烟因指标限制人均不足0.5亩,村民的人均农业收入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如何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成了辛守奇最看重的大事。
2016年春,已经年过花甲的辛守奇独自跑到河北省安国市考察药材种植,希望给村民们寻找一项新的增收产业。通过考察论证,最终他给村民们带回了180亩的柴胡种子。然而不到三个月的时间,180亩的柴胡地便只剩下了40多亩。当时好多老百姓对种植柴胡信心不足,种子撒下去时间不长,一些人就气愤把地翻开,重新种成了玉米。“但是我不怨大家,毕竟柴胡的种植周期长,群众看不到眼前效益。既然如此,我就自己种,先行示范,看看效果如何。”辛守奇笑着说。
如今眼看着去年种的柴胡马上就要收获了,已经与厂家签订收购合同的辛守奇很有自信,“我们就按每亩最低的100公斤计算,一公斤50元,一亩地收入也在5000元以上,虽然柴胡的生长周期是两年,但第一年是在玉米地里套种,所以一亩地怎么算一年收入也可以超过3000元。示范成功后,明年我们将马上在全村进行推广。”
正是有像辛守奇这样一批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近年来,英旺乡在推动川道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才会不断突破老观念培育新产业,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英旺乡川道地处宜川县西部稍林区,历史上这里草木茂盛,人迹罕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由来自华北、陕北的移民进行开发,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较晚的农业开发,导致该地长时间形成了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粗放单一型的农业发展模式。2015年***工作启动后,该乡川道的五个行政村全部被列为贫困村,成为宜川县为数不多的贫困连片区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该乡坚持立足实际,以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重点围绕川道产业转型为核心,力求实现川道产业由过去的粗放单一到集约多元和该区域扶贫的“输血”向“造血”的重大转变。
两年多来,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该乡科学论证,大胆实践,成果丰硕。全乡先后发展油用牡丹2500亩、香紫苏3100亩、雪桃2100亩、油葵1600亩。2017年该乡把产业转型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并提出“乡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人有增收技能”的总目标,并在去年的基础上发展了红缨高粱2000亩、蜜蜂养殖1200箱、设施果蔬200亩、饲草玉米1000亩,并在接下来计划发展圈养羊子25户5000只,在下里塬村引进并打造一个近200亩的火龙果生产基地。仅仅两年多时间,英旺乡便完成了由粗放单一的种植业向集约多元的现代设施农业的重大转变。
该乡的茹坪村旺桃苑是一个集设施农业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脱贫产业基地,到目前为止该基地已投资300余万元,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栽培区、绿色蔬菜种植区和优良品种繁育区三个示范板块。在发展上,该园区按照“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政府扶持、合作社投资、贫困户参与、共同经营、四六分红”的合作运营方式带动附近30户群众参与发展。
来自北底村的贫困户张文军正是这30户中的一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具体负责两个草莓温室大棚的管理,而他的工资则是按照他管理的这两个大棚最终的收益与合作社进行四六成分红。种了十几年大棚蔬菜的张文军有自己的想法,来这儿一方面是为了挣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学习草莓的种植技术,学成后他计划转型发展温室草莓种植。
而距离旺桃苑十几公里处的双庙沟千头规模肉牛繁育基地同样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我们在这儿建养殖基地的目的就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草料资源,今年我们在附近村里一次性就发展了1000亩的饲草玉米,带动50户群众进行产业转型。”基地负责人李延安说。
正是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该乡变自身劣势为优势,通过川道的产业转型升级,扶贫脱贫,不断刷新着追赶超越的新目标。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贺秋平通讯员白彩凤)在单位门口捡到个手提包,打开发现里面有5000元现金以及多个证件,等了许久却不见失主,宜川交警赵土岗多方寻找联系上失主,将手提包物归原主。“喂?是高某某吗?这里是宜...
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