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村传新韵 文/图 陈宏江

延安日报 2021-01-24 09:54 大字

?●马家湾村院落一景

?●马家湾村已成为影视剧拍摄基地

?● 碾畔村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列展品

?●马家湾村影视剧拍摄布景

?●甄家湾古村一景

入冬后的陕北,万木凋零,农事的节奏也慢了下来。这个时候,农民往往会居家养精蓄锐,经过数月的休整,再以饱满的热情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劳作。

然而,在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一些农民仍在忙碌奔波着。他们并非忙于农活,而是忙着“上镜头”。

2020年12月9日,《走向胜利》剧组正在这里拍摄一部红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村民们或扮演八路军,或本色出演农民,表演得有模有样。村民马翠芳说:“当群众演员不累,就当休息了,一天还能挣100元,来的人很多,有时候都排不上。”

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如今成了影视剧拍摄的“青睐地”。“群众演员”也成了村民增收的“香饽饽”职业。甄家湾村依托传统村落的身份,搭上了延川县“名人名篇名山水,古寨古镇古村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快车”,旧貌换新颜,真正做到了“活起来”。

传统村落彰显延川魅力

在延川县,如甄家湾村一般的村落遍布山梁沟峁间,依势而建的窑洞、石块垒筑的院墙、曲折蜿蜒的石板路、硷畔上的枣树、角落里的石碾石磨……这些都是传统村落的“标配”。

据延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工作人员马延安介绍:“2019年6月,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榜单上,延安市有9个村落上榜,其中8个在延川县。2020年1月17日,第三批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106个村落中,延川县共有20个。”

延川县的传统村落,可谓量多质优且闻名遐迩。上榜中国传统村落榜单的村子,更是特色鲜明、风格迥异。

甄家湾古村始建于1265年,现存古窑洞97院258孔,是陕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窑洞建筑群。村子所处的青平川因作家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闻名,他曾形容这里“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甄家湾村经过20多年的退耕还林建设,曾经“一道道黄的山梁”,也重新披上绿装。

距甄家湾村1公里远的太相寺村因红色文化而闻名。1936年5月,毛泽东在太相寺主持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全面总结红军东征工作,并安排部署西征事宜。当年,毛泽东就住在太相寺村村民张克让家,后勤部队住在甄家湾村甄世清家。

古村落窑洞错落有致,巷道四通八达。位于贾家坪镇磨义沟村的马家湾古村就因巷道而为人所知。古村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共有163孔窑洞,村里32条大小巷道犹如迷宫一般。延川县素有“冯家坪的川,寺村的湾,马家湾的巷巷串不完”的说法。

从乾坤湾景区出发,仅10分钟就可到达碾畔村。“一个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村落,我觉得这趟来得特别值。”来自山东的游客李卫斌说。

碾畔村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村落,背山向阳,一排排窑洞上下排列左右为邻,窑洞建筑为土石结构,一般以3孔或5孔为一院落。院落筑有围墙设有大门,大门外植有古槐,象征生生不息。

碾畔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碾盘,大河边、柳树下,院门口、窑洞前,到处都有碾盘的“身影”。碾盘等生产生活工具,也展现了陕北浓厚的农耕文化和黄土风情。

修旧如旧延续村落记忆

在碾畔村,窑洞已经完成了它作为民居的使命,现在是黄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

20世纪末,村民逐渐搬离碾畔村。在整个村子建筑面貌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延川县政府和当地村民共同创建了一座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

据村民刘向红介绍,博物馆按照历史沿革、黄河系列、农耕系列、饮食系列、民间文艺、节日庆典等18个系列,将数千件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集中陈列于30孔窑洞中,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古老的黄河农耕文化。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是传统村落的核心要素,窑洞村落就是陕北最典型的村落。”延川县县志办原主任、文化学者梁福誓说,“陕北人的生命从窑洞中来,在窑洞中走,文化的起源也是窑洞,窑洞承载了古老黄土地的深层文化。”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梁福誓,对传统村落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老家杨家圪坮镇下大木自然村也因独特的古窑洞建筑群落而获得省级传统村落称号。

梁福誓从2016年就开始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2017年,他在延川县提倡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前后编制共计21个传统村落42份申报材料。

梁福誓说:“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这里记录着人类最真实的生活轨迹,因此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最有发言权,而保护的关键是要激活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2013年,马家湾古村原住村民陆续搬离至新村居住。

闲置的窑洞怎么办?

“这些窑洞都太破旧了,反正现在咱们都住进了新房子,我看还是拆了算了。”有些村民提议拆除。

“不能拆,这些都是祖辈给我们留下的,即使再破烂也是个祖辈留下的遗产。这些老物件就是咱们的根脉嘞。”很多老年人主张保留。

最终,经过论证和规划,贾家坪镇决定对村里的老旧窑洞和残破巷道进行加固修复。

“整个修复过程我们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专程邀请部分村里老人进行指导,对于损坏严重的窑洞进行加固,对窑洞内部陈设和院落摆设进行原样恢复,力求展现村子的古色古香和原始美感。”贾家坪镇文化和旅游事业办公室主任呼延云婷说。

“这里的石板墙、老枣树、碾子磨盘,以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我想起在农村老家度过的童年时光,整个人的童年记忆仿佛被唤醒了。”来自延长县的

游客杨慧娟动情地说。

影视摄影、教育研学、写生创

作、传统文化体验,这是甄家湾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定位。所有建材都在原址上收集,所有项目都按照原貌恢复,整修后的古窑洞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成为承载陕北历史记忆的“天然博物馆”,也成为红色题材影视剧组争相

进驻的“陕北小横店”。

活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保护是第一位的,在保护的基础上规范有序发展,增强村落“造血”能力,才能保持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延川县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纳入全县发展的“大盘子”,保护定位以延川窑洞建筑为核心,以“窑居文化”发展历史为延伸,立足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将传统村落打造为集乡村旅游、特色观光、窑居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名片,更有利于实现乡土文化的完整传承和活态保护。

如今,关庄镇甄家湾村、贾家坪镇马家湾村、乾坤湾镇碾畔村3个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已被开发利用,变成了“香饽饽”。

曾经贫穷落后的甄家湾村依托资源优势,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以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传统文化体验等“四个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成功打造“影视经济”“民宿经济”“观光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

据关庄镇文化和旅游事业办公室主任田静介绍:“截至目前,甄家湾村承接了《走向胜利》《光荣与梦想》等20多个影视剧组的拍摄,仅2019年全年接待人数就达10多万人次,2020年文化产业收入达162.5万元。”

2017年5月,甄家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村民闲置的258孔窑洞,统一修复,统一改造,开发窑洞民宿,发展民宿经济。村民方小燕把自家的5孔窑洞流转给村集体,由集体出资将其改造为窑洞酒店,自己在酒店打工,每个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

此外,全村1150亩耕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期限20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延川县供销合作社联合建设“千亩黄花”生产基地,成功打造“观光经济”,让农业在创意中增值,有效拓展乡村旅游新板块。

“老”资源如何才能焕发生机?马家湾村交出了新答卷——影旅融合。

“马家湾村保留了最原始的村容村貌和窑洞院落,很适合拍摄红色革命题材相关的影视剧。近年来吸引了《建国大业》《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摇篮》等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呼延云婷说。

以影促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高曝光度下的马家湾传统村落吸引了来自延川县及周边县区的游客前来“打卡”。

依托乾坤湾景区,碾畔村扎实做好旅游文章,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

“我们村紧紧围绕‘旅游+’的模式,希望能用旅游带动农家乐、民宿、电商等产业多元发展,持续为村民创收增收。”碾畔村村委会主任郭桂玲说。据悉,延川县文旅集团共流转村上32户107孔闲置窑洞,高标准打造黄河畔上的特色窑洞民宿。在经营中,先由公司经营5年回收成本,之后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参与分红。

“之前窑洞闲置着,还不如流转给公司,我们平时还可以在民宿上班,打扫、收拾客房这些活儿不累,工资也不低,而且是在家门口打工,很方便哩。”村民程红军说。

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大美黄河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川县。吃住

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上村民们都能受

益。开农家乐、卖农特产品、开小商店……如今,延川县村民的致富路越来越宽

广。

新闻推荐

助学金进校园 温暖了贫困生

近日,江苏省“音乐种子·春蕾班”助学金发放活动在延川县城关小学举行,100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每人领到1200元助学金。“春...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