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种大棚 生活甜富美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发展产业小记

延安日报 2020-12-15 08:38 大字

?●刘惠惠(右)指导村民种植大棚

记者 孙艳艳 杨亮 郭子仪

12月的延川天寒地冻,阳光洒在关庄镇十甲村的山峁上。来自西安的客商再次来到十甲村,上门收购村民的西红柿。

得知客商来了,村民们骑着三轮车将自家成熟的西红柿送到收购地点,品相好、品质高的西红柿得到了客商的青睐。

“过秤”“装车”“登记”……村民刘彦军忙得满头大汗。把自家的西红柿装上车后,他还忙着帮其他村民装车。

“这次我卖了1500公斤的西红柿,收入6000多块钱。”刘彦军笑盈盈地说。36岁的他之前是一名货车司机,一直在外跑运输。2018年,父亲生了重病需要照顾,加上家里的3个孩子还小,妻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刘彦军就回家照顾父亲和妻儿。

回到村里的刘彦军看到村民们都在忙着种植大棚,夏天有西瓜,冬天有蔬菜,还有技术人员来帮助培训和指导,到了成熟期客商上门收购,这让他也动了心思:村上现在大棚产业发展得这么好,还不如回村发展产业更稳定些,还能照顾家里。

刘彦军说干就干。之后,他承包了2座大棚,开始一心一意地发展起了产业。他积极学习大棚种植技术,选用易种植、产量高的新型瓜蔬品种,夏季种西小瓜、冬季种西红柿。近年来,村里的大棚种植已成规模,在西安、延安等周边也享有一定的人气,客商直接来田间地头采购,销路不成问题。一年两茬的收入,一点不比在外面跑车差。

“现在我在家里种大棚,老人和孩子都能照看上,挣得也不比过去少。”说起今年的收入,刘彦军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我西瓜卖了6万多元。现在西红柿的价格也好,已经卖了3万多元了,剩下的估计还能卖将近4万元呢。”

十甲村的大棚产业让村民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发展路,刘彦军只是其中一个。村民刘光富种植大棚已经20年了,今年50多岁的他,干起种大棚的活儿来不比年轻人差。因为种植大棚经验丰富,村民有技术难题,都会向他请教。“过年前后,蔬菜的市场价都会稍微高一点儿。我准备在正月再上市一批柿子,倒个时间差,卖个好价钱不成问题。”说起种植大棚,刘光富也是信心满满。

十甲村属于典型的沟道村,共有村民353户1016人。该村自2000年开始发展设施大棚产业,属于延川县最早发展大棚种植的村庄之一,主要以西瓜、蔬菜农产品为主,发展势头良好。此前产业发展规模小、大棚设施陈旧、管理技术较为薄弱,成为制约村民进一步发展壮大大棚产业的瓶颈。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十甲村积极改造日光大棚,目前全村共拥有大棚386座,保证村民人人有大棚、人人有收入。该村还通过引进新品种、推进新技术,逐步形成春茬西瓜、秋延番茄的“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目前,该村的标准化大棚生产效益显著,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以前的不足800元,增长到目前的1.17万元。

目前,十甲村通过产业富民、示范带动,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通过“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稳步提高了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发展大棚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周边村的大棚产业发展。

如今走进十甲村,公路旁标准化的设施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春意盎然,一个个或红或青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村民们都忙着打叉掐尖。村党支部书记刘惠惠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十甲村已逐步形成以温室大棚为主导,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的发展格局。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瓜蔬品种进行改良,及时联系技术员到温棚区现场培训,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种植能力。同时积极与镇政府对接,扩修大棚面积,让返乡村民能有一份稳定的致富产业,让全村村民都富裕起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村上的事就是我的事” 记延川县乾坤湾镇土岗村第一书记高伟伟

●高伟伟帮助贫困户清园通讯员呼浩浩记者雷荣“妻子因患癌症,治疗花销巨大,一家人生活比较困难。作为第一书记,尽自己最...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