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胜利的号角 听老八路回忆抗战故事
记者 李星棋
多年前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奋起抗争14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之际,记者走进延安八一敬老院,探访院里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抗战故事。
“家里来了两个长征过来的红军战士”
“那时候我还小,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外乡人,虽然不记得叫什么,但是他们衣衫破烂、瘦得皮包骨头,这些场景我印象深刻。”抗战老兵同景飞对于八九岁时发生在家里的这一幕记忆犹新。
同景飞听家里大人说,这两人是走完长征的红军战士,因疲劳饥饿过度,已无法紧跟大部队继续前进,只能借宿附近的村民家。同村里还有好几户村民家中也有红军战士留下来,有些人身上还有不同程度的伤势。
“刚到家里时,爷爷要求每顿饭只能吃很少的量,因为他们太饿了,一下吃太多怕撑出问题。”同景飞讲述说,五六天后,两个红军战士的肚子渐渐缓过来,爷爷才开始让他们放开吃、管饱吃。在家里休养两个多月后,两个战士恢复了健康,便又跟随大部队去了,同景飞再也没见过他们。
“两位红军说,他们经历了‘水八站’‘旱八站’,‘水八站’就是泥潭沼泽,拉一个陷进去一个;过‘旱八站’时,好几天喝不上一口水,就那样扛过来的……”同景飞回忆说,家人和周围邻居听了红军的这些经历后都直呼:长征太苦了!
自力更生,实现丰衣足食
1939年,13岁的同景飞如愿成为一名小八路。
从刚开始的勤务兵,到后来的司号员,再到南泥湾开荒,他见证了共产党人战胜重重困难,用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的难忘历史。
“我们从延安出发时,没有口袋,就只能把裤腿卷起来,一人装两捆粮,步行两天时间到达南泥湾。收拾出来一条道,用树木杂草搭了一个简易篷,没有床就捡回一捧干草铺在地上睡。”面对荒无人烟的野地,同景飞和战友们自食其力,半年时间,他们在山间打出一孔一孔土窑洞,有了安稳住处。大家每人一把镢头轮流下田种地,长时间锄地导致手磨出了泡,磨破后化了脓,疼得连镢头都握不住。
这一切努力换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刚开始我们只种玉米、小米这些好生长的作物,到后来麦子、水稻各种作物都种植,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同景飞说,粮食丰产换回更多的物资,不仅保障了前线的供给,还把起初向农民借的粮食也全部还上。自此,“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景象一直存留下来。
2018年,同景飞在敬老院的组织下又去了一次南泥湾。“变化太大了,现在稻子长这么高了,真好。”同景飞感慨道,“现在日子好过了,年轻人更不能忘记历史,努力奋斗把咱中国建设得更富强。”
胜利消息传来,手舞足蹈欢庆
75年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经历苦难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抗战老兵卫富常也在部队中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敌人的飞机在空中转,群众赶紧撤到防空洞,多少房屋农田被炸毁,老百姓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抗战胜利后,卫富常跟着大部队参加解放战争,遇到情况,他就吹响冲锋号,鼓励战士奋勇向前,赶走敌人。
胜利消息传来时,抗战老兵刘永胜还和大部队驻守在延川县延水关关口,防止日本军从山西闯过来。“一听说日本人投降了,我们开了庆祝大会,大家手舞足蹈,非常高兴。”虽然时隔75年,但回忆起抗战胜利的时刻,刘永胜依然像当初一样兴奋地举起双手摇晃。
曾经无数先烈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心怀必胜信念,坚守信仰与希望,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回望历史,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只要我们中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刘永胜的语气铿锵有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雪通讯员刘健强)8月3日,延川县政协书画院暑期书法公益培训结业仪式在县政协书画院举行。延川县政协主席张振宏...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