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奖给黑玉祥的纺车

延安日报 2019-07-22 11:30 大字

我是陕甘宁边区奖给黑玉祥的纺车,一级文物,横85厘米,纵62.5厘米,厚44厘米,为木质地。

我曾经被延川县劳动模范黑玉祥大娘用过,重不足10斤。虽然结构简单,但延安人民却用我摇出了坚定的抗战信念,摇出了丰衣足食的火红岁月,摇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新天地!

1941年至1942年,抗战进入难关,边区军民一度无饭充饥,无衣御寒,甚至连办公用的纸张也没有。国民党顽固派在通往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关卡,严禁棉花、布匹入境,甚至连回娘家的媳妇带的包裹皮都要被收走。为此,延安军民不得不“夹改单、长改短,两件补成一件穿”。朱德总司令倡导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尽管如此,10多万非生产人员仅靠节衣缩食,不能克服困难。

毛泽东曾在生产动员大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开展了起来。朱总司令在深入基层考察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延长、延川的农村仍用自产的棉花纺线织布,解决了穿衣自给自足问题。之后,他便号召边区广种棉花,组织妇女开展“纺线运动”。于是,被人们遗忘的纺车便走进了千家万户,并成为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室用具。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会纺线,似乎成了人们的一种骄傲。无论领袖还是一般干部、战士,不分男女老幼都能纺。当时,延川县妇女黑玉祥在纺线运动中,每日纺线达10两多,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边区政府就将我奖励给了她。

1984年5月,延安革命纪念馆派专人到延川县徐家河村访问劳动英雄黑玉祥时,将我征回,并定为一级文物展出。本报记者 高娜 整理

新闻推荐

刘文西:扎根黄土地为人民而艺术

2015年9月16日,刘文西在延川县梁家河接受采访时留影。1957年首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时,他就被深厚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