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产业兴 增收致富百姓乐 延川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纪实
?●张家河村枣花合作社种植的大棚
?●关庄镇十甲村大棚鸭子养殖户胡月身怀抱鸭子笑开颜
?●延川县百优公司的苹果选果线
本报记者 乔建虎 王锋
五月的延川一片生机。小雨过后的田间地头,耕作的身影此起彼伏,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果园、枣林同大棚交相辉映,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延川县走出了一条“沿黄红枣、山地苹果、川道蔬菜、沟道养殖”的发展路子,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传统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实现了转型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持续增收。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让红苹果成为致富的“金果子”
走在延川县木军沟村,一片一片果树随处可见,家家户户正在忙着给苹果进行疏果和拉枝。
“我们现在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就可以干起富足而快乐的‘事业’。”正在给果树疏花的木军沟村果农王宏荣高兴地对记者说。王宏荣家有2口人,平时家里的苹果就靠夫妻二人管理,去年苹果挂果的有10亩左右,卖了10多万元,今年又有4亩苹果挂了果,收入应该会更好。“苹果是我们家的‘金果果’,我要向村上果农大户吕丽伟多学习管理技术,做好果树浇水、装防雹网、覆膜等工作,把苹果管理得更好!”说起以后的打算,王宏荣笑得合不拢嘴。
“2012年以前在木军沟山上几乎是看不见农民的,因为农民觉得管理果树不挣钱,都跑出去打工去了。现在农民在果树上见利了,所以我们这里老百姓又回来发展起了苹果产业。”木军塬大环线苹果产业发展的负责人王晓军告诉记者,木军塬环线万亩生态有机苹果示范园共涉及5个行政村、1379户4280人,有果园10360亩。其中木军塬村有苹果面积1200亩,挂果面积400亩。
王晓军说,我们要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还是要在苹果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要对苹果产业进行企业化经营,对果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还要携手农民走高端市场,向高端品牌发展。做好苹果技术环节跟踪服务,逐步实现生产标准化,果品精品化,装备现代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使苹果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子”。
和木军沟村一样进行土地流转的还有大禹街道办的西沟河村。西沟河村按照县委、县政府“沟道养殖、塬面苹果”的产业布局,结合“脱贫攻坚、三变改革、三权分置”的总体思路,将石臼塬的1100亩土地流转给陕果集团。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模式,实现了农、企、政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延川县坚持老园改造和新园建设并重的思路,围绕四条产业路,挖改老园1万亩,新建园2万亩,推广优果工程“五项”关键技术,全县形成以生产精品、有机果为重点,实现苹果园精细化管理全覆盖。同时在加强苹果种植管理的时候,重点做好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积极引导果农与营销企业、合作社采取科学采收和分级销售,提高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延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3万亩,挂果面积达12万亩。2018年生产苹果12万吨,实现产值7亿多元。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让新“特色”成为群众致富新“法宝”
关庄镇位于延川县城西北25.5公里处,镇域总土地面积21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是全县棚栽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乡镇之一。
打则坪大棚园区是镇政府确定的菌类种植基地,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行方式,转租新隆菌茂有限责任公司座大棚,建成了香菇菌棒厂。
“你看,菌袋下面黄颜色的是菌丝,菌丝已经长在地里了,再过几天,羊肚菌就长出来了,长出来一周就可以进行采收了。”4月24日,位于打则坪大棚园区的延川县伟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沙宏伟,指着菌丛下的透明菌袋对记者说,言语间满是喜悦。
2018年,52岁的关庄镇打则坪村民沙宏伟在村“两委”的鼓励与支持下,承包了村里的31座大棚进行种植,而其中的15座大棚就是目前长得正旺的羊肚菌。
“大棚是政府建好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也是政府解决的,我就只管安心地‘务劳’我的羊肚菌,现在看着它们一个个长得这么快,就跟比赛似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沙宏伟说。
沙宏伟向记者介绍,羊肚菌是秋播春收,收入好,人不累,但平日里需要严格监测湿度和透光度,特别是快出菌的时候。一批菌种可连续采收三茬,采收完毕之后还可以种植其他蔬菜。
据了解,目前伟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试种的羊肚菌8棚(约为11亩)已经于2月份开始采收,当前已经收入约18万元,出菌结束后,收入预计可达30万元以上。
“我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好羊肚菌产业。”对于羊肚菌的市场前景,沙宏伟信心满满。
2017年以来,延川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食用菌产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自2018年10月份以来,延川县分别在文安驿镇高家圪图、东圪塔等村,贾家坪镇石窑、高家千等村,杨家圪坮镇槐树坪等村,延水关镇石佛、新舍古等村种植了1500余棚羊肚菌。
“延川县食用菌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投资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带动收益多,通过引进企业和政策引导等支持方式,目前农户已种植近200棚羊肚菌、150棚香菇、84棚蘑菇。”县蔬菜办主任李瑞峰说,“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已逐步成为群众致富的新‘法宝’。”
做强做优红枣产业让“红蛋蛋”变成“钱串串”
“这红蛋蛋就是我的钱串串,贫困这个帽子咱早都不戴了。”看到记者,贫困户刘学莲高兴地说。
刘学莲是延川县乾坤湾镇温家塬行政村人,家中务有42亩枣园。2018年,她将全部枣园一次性流转给文旅集团,一年下来就收入了17600元,仅这一项收入就让她彻底脱了贫。
近年来,延川县委、县政府按照“旅游反哺农业、红枣助力旅游”思路,积极推进旅游扶贫,乾坤湾镇与文旅集团扶贫公司紧密合作,探索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多赢合作模式。目前,全镇流转枣园1万亩,258户非贫困农户及205户贫困户可获得每亩200元至500元的入股分红收益。同时,温家源、碾畔、土岗、刘家山4个村组富余劳动力又与文旅集团签订了枣园管理劳务协议,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以前外出打工全靠朋友和自己四处打听,时间短,也没啥保障,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如今,政府组织企业主动找我们签订用工合同,往后打工就不愁了。用人单位稳定,我这收入也有了保障,脱贫那是指日可待的事。”贫困户冯志瑞高兴地说。仅乾坤湾镇就签订用工协议785份,其中在村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296份,在外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489份。未签订协议的贫困户将通过镇政府搭桥,继续与用工企业签订协议。
枣园变采摘园,枣农变技术工,旅游有了项目,枣农有了就业,延川的红枣“活”了。
积极发展红枣产业的还有延水关镇。高良是延水关镇张家河村枣花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以前在西安专门经销延川本地红枣,由于红枣的品质好,赢得了客户的好评,销量一直居高不下,几年下来,积累了很多的客源,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定向联系客户,红枣销售越做越大。但从2013年开始,延川红枣由于秋淋的原因,造成枣农颗粒无收,红枣的产量一下子少了很多,这对做销售的高良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客商要货,咱们又没有红枣可卖。
为了提高红枣的收量,高良专门回到延川进行市场调研,结果发现,不是枣农不卖,而是无枣可卖,枣源成了最大的问题。
经过实地多方调研,高良决定回到家乡自己发展红枣产业,于是在2013年就成立了枣花种植合作社,高良说:“我们合作社目前有会员5人,2015年在延水关镇张家河村流转土地220亩,建有大棚168座,今年是红枣初挂果期,明年是盛挂果期,预计可产10万斤左右,如果每斤按15到20元间计算,可达150万元到200万元收入。在销售方面,我们将采取直销和网上电子平台等销售渠道,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家致富。”
张家河村贫困户贺玉娥就在枣花合作社里打工,她说:“我的土地给枣花合作社流转了20年,目前已经付了五年的流转钱,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家里也有几亩枣树,枣子打下,合作社还帮助销售,帮了我很大的忙。”
延川县副县长白小平告诉记者,红枣是延川县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延川的一张有力的名片,如何做好红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后整理,是延川破解红枣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方式。延川县红枣办立足现有资源,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使大部分的失管枣园得到了有效管理,并把农民零星的失管枣园进行了流转,把这些流转到枣农大户,进行统一管理,使撂荒红枣得到了优质管理,并进行红枣产业的后整理,开展红枣相关的加工和枣产品的研发,形成红枣的产销制一体化。
“今年我们要依托陕果集团先进技术为带动,先期将5000亩红枣作为示范试点,最终把延川县20万亩红枣发展起来,推动我县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白小平最后说道。
培育大棚种养产业 装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来到关庄镇十甲村鸭子养殖基地,村民魏海洋正在大棚内忙着喂饲料,看着一只只扑腾跳跃的鸭子,他心里美滋滋的。“我们家三口人,养了两棚鸭子,去年挣了10多万吧。”
2017年,北京大鸭梨集团在十甲村落地,成立了延川知情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在大棚鸭子养殖就已经成为我们十甲村的特色增收产业。”该村第一书记贺海涛向记者介绍道。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养殖技术员的指导,几个月下来,我已经得心应手了。这真是个致富的好产业,鸭子出栏后,专门有人前来收购,销路很好,当天就能拿到钱。”养鸭经历让魏海洋尝到了甜头,他现在认为这个产业不仅风险小、投资少,而且收益好。“一个养殖大棚每年可以养鸭六到七茬,能挣不少钱哩。”
延川知情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孵化场、饲料厂、种鸭场、屠宰场、冷库五部分组成,总投资额近6000万元。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支部+贫困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并与养殖户签订供销合同,对养殖户出栏后的鸭子进行统一收购,解决了养殖、销售等关键问题。
“目前,每天鸭子的屠宰量在3000只左右。这些鸭子通过深加工,真空包装后统一销往北京。”合作社负责人冯龙说,“养鸭,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也使农户的‘钱袋子’更足了。随着养殖户的不断增多,下一步我们打算再扩大规模,现在厂址已经选好了,同时还要建设一些高标准鸭棚,提高养殖效率。”
截至目前,十甲村共有养殖大棚86座,47户村民从事鸭子养殖产业,其中贫困户有6户12座大棚。“旱鸭养殖作为一项‘短平快’产业,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合作社沟通,协助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鼓励带动村里无长期稳定产业的农户从事旱鸭养殖。”贺海涛信心十足地说道,“随着大棚养殖产业的不断壮大,我们村将会有更多人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十甲村特色产业发展只是延川县大力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延川县通过鼓励、引导农户加入各类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绿色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农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也愈发显示出了活力。目前,延川县已成立农业产业协会16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632个,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辐射全县2000多贫困户增产增收。同时,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以枣、果、菜、畜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规模初具,逐步显现出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从山塬到沟道,从黄河沿岸到乡村川道,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延川县的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源泉。
新闻推荐
●很少相聚的郭如林一家人举起酒杯,相互祝愿郭如林是一位农民艺术家,政协延川县六、七届委员,八、九届政协常委,陕西省一...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