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的延安记忆

陕西日报 2019-05-29 07:36 大字

银笙

在立夏的第三天,一条新闻《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置:“截至今年2月,全市共有69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清零’,19.5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啊,我的家乡,我近60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多么让人振奋!这晚我辗转难眠,多年来采访的回忆幻化成一阕新的“圣地进行曲”。

我在延安一家媒体当记者几十年,是圣地变化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虽然活动面不大,但采访的次数多,感受也更深刻。记得1973年,正是延安人民努力实现周总理要求的“三年农业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年月,我和《陕西日报》记者乔雪松去采访延川县的先进人物张德。县上很重视,让吉普车把我俩送到那个村。这是一个在陕北随处可见的光秃秃山梁上不大的村子,没料到,张德却因家里无粮吃而外出讨饭。为便于了解情况,大队让我俩到他家吃“派饭”,他妻子连夜在生产队里借了二升玉米,自己推着磨子磨出面,才有了“管饭”的能力。饭端上来了,只有两碗开水和几个淡黄的窝窝头,还没举箸,就看到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围着炕沿眼睁睁盯着那些窝窝头,场面真让人揪心,谁还能下咽呢!我俩放下粮票和伙食费就匆匆逃了出去。那个年月,城里到处都簇拥着讨饭的人,我们这些“公家人”也只能靠高粱饸饹填补辘辘饥肠。这个消息传到周总理耳边,他都伤心地落泪了。改变面貌,只有一个字——“难”!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黄土高原时,延安精神锤炼出的延安人勇敢地踏上新路。1982年腊月二十八,我和另一位记者到甘泉县漫庄河大队采访,见到了王存金,他一家8口人,几年前逃荒要饭来到这里,戴了个“黑户”帽子,抠抠掐掐却吃不饱肚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这个村落了户,因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分到了不少承包地,一家人憋着劲苦干,从1980年开始翻身,一年能打一万多斤粮。了解完他的致富经,临近饭时,他让婆姨端上几盘菜,并搬出一罐米酒,硬要和我们提早过个年。我知道,那些年民歌中“滚烫烫的米酒”变成了稀罕物,酿米酒的黄米“退位”了,一般人家过年才酿三两升米的酒。我们再三推脱,他生气地说别看不起人!年关时候咋能空肚子走人!可能他看出我们的心思,拍了一下桌子,说:“别怕没酒,为了让孩子们能过瘾,我今年酿了一斗六升米的酒,放开喝!”漫庄河过年的记忆长久留在心里,我看到希望正向我们招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延安人大规模地开始退耕还林还牧的战斗,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战役如火如荼。产量较低的坡洼地封了,过去漫山遍野拦的羊收到棚圈里,荒山荒坡能栽树的栽树、能种草的种草,就像当年的大生产运动,“兄妹开荒”变成了“兄妹造林种草”。我每年都去走在退耕还林还牧前列的吴起县,走遍了各个乡镇,曾几次路过雷崾岘村。陕北人所谓的崾岘,是指一条坑坑洼洼的窄小山路从一个光秃秃的山梁上弯下来,又从另一条山梁上爬上去,散落的土窑洞被“丢弃”在山路两边,就成了一个村。20世纪末的一年我路过这里,看到的是羊肠小道把牲口圈连接在一起,几头猪在硷畔边摆来摆去,粪堆、鸡屎随处可见……刚进入新世纪的那年,我又去雷崾岘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村路全变成水泥路,村中央有大大的广场,周围摆了不少运动器械,粉刷一新的民居,白色围墙、红漆大门和整治一新的花圃交相辉映,鸡屎和羊粪蛋都送入沼气池……

听说来了记者,五六个村民主动围了过来介绍村子的变化,七嘴八舌地诉说过去山里没路,干啥都靠人背,收庄稼买化肥都得从这山背到那山,还讲了两个男人拦羊跌下沟崖,其中一个罹难的凄惨往事。说到现在,他们一脸喜气,不愁吃不愁穿,政府帮他们盖了新居,全村15户,竟有13辆农用三轮车,每家都有劳力在油田服务,进城打工都骑摩托车,小日子过得像城里人一样。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看到“绿色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耕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祖辈相袭的生活习性。“绿色革命”使黄土高原真正成了绿色高原,生态建设大大提速,谁能想到,过去荒凉的光秃秃的延安如今植被覆盖率竟提高到81.3%,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改变、改变……喜讯不时搅动我的心。2019年的初夏,我受邀在洛川谷咀村小住几天,一是采访洛川苹果的发展,二是再次参观村旁的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我曾多次来过洛川,对洛川苹果的发展了解不少。20世纪80年代,全国最时髦的话是“无工不富”,几千年来的农业大国,一窝蜂地掀起大办乡镇企业热潮。可洛川县委书记遆靠山没有盲目追风,而是约请了省内一批专家调研论证,专家认为洛川属于世界最佳优质苹果区,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从实际出发,“以农致富”。遆靠山发表了题为《更新观念,实现洛川经济第二次腾飞》的讲话,提出在大面积好地上扩大苹果种植。这一下炸了锅,“应保住洛川粮油生产优势”“苹果只能在原边山峁发展”等议论满天飞。正在激烈争论时,我到这里采访,半夜长谈,遆书记的观点征服了我,《延安报》大胆发表了他的讲话,明确提出“振兴延安经济必须解放思想,多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力求使我们的设想符合本地实际。”在上级支持下,洛川苹果开始大规模种植,由1986年的8.22万亩很快扩大到50万亩,成为所有原区乡村的主导产业,出产国内顶级苹果。随后,遆靠山又担任地区领导,这一做法就推广到13个县区。到目前,全国每9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洛川,全市苹果种植已达366万多亩,年产近300万吨,农民人均种植2.3亩,南部县区农民收入90%都来源于苹果,延安成了中国和世界的优质大果园。

谷咀村的另一新鲜事,是村旁黑木沟露出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连续完整,化石丰富,黄土地质遗迹极多,保存了大量的气候、环境、生命等信息,是揭示地球第四纪奥秘的地质载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成为中外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热点。这个大自然在黄土高原的恣意杰作被国家列为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又称“世纪年轮”,自然吸引了不少游客。主营苹果的谷咀村顺应形势又变成黄土风情度假村,每批游客来这里都要争看洛川蹩鼓表演和面花等艺术品。在我下榻的老党家,干净整洁的窑院中,专门辟出两三孔屋舍为游客提供食宿。几次和他交谈,他都高兴地说:“过去愁吃愁喝愁过年,现在没有愁肠事,腾出很多时间听戏、闹社火了。”正说着,村里的锣鼓声越来越响,老党说:“今天台湾大学生团来参观,你也去看看。”我又走进另一道风景。

新闻推荐

延川县政协调研环境污染综治工作

本报讯(陈雪刘健强)5月8日,延川县政协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就全县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调研。延川县副县长张修谦、惠...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