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白家塬的春

陕西日报 2019-03-10 10:18 大字
柏桦

3月2日清晨,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白家塬村的高凤莲艺术馆。时值初春,但这片黄土高原似乎还没有显现出一丝春意,黄色的沟沟峁峁中,灰褐色的树干与枝丫几乎占据了大部分视野。并不宽阔的道路沿着土塬蜿蜒而上,20多分钟后,在这片土塬的一个小岗上,一座院落出现在道路的尽头。

“这里是我妈妈的家,以前她就在这里给十里八乡的妇女教授剪纸技艺。”刘洁琼轻柔地和记者交谈,50岁出头的她,额前已经有了一缕格外显眼的白发。走到原木色的大门前,她指着门檐顶上的一幅镂刻花纹说:“这是我妈妈原创的剪纸花样,还有门柱上的这些,都是依着她的作品原样做上去的。”在大门内外的水泥门柱和墙面上,一幅幅形态各异的图案给人张扬而爽利的感觉。

“这叫‘瓶里出牡丹,两家结下好缘法’,这叫‘瓶里出莲,儿女一铺滩’,这叫‘一佛手九十六,守住娘老子再不走’……”刘洁琼指着墙上的图案一一给记者介绍,“牡丹、莲花、佛手都是吉祥符号,传统剪纸离不开这些。这些图案寓意着薪火相传、子孙延续、家族兴旺。这些民间的吉祥语言都是多年来劳动妇女在贫苦的生活中磨炼、总结、积累出来的,里面涵盖的都是对生命的祈盼。”

走进院内,高高的屋檐下,雕刻着不同图案的青石板整齐地排列着,窗下的墙面也用水泥镂画上剪纸的纹样。“窑洞墙面上的这些都是我妈妈的作品,院墙上那些是我和我外甥女蓉蓉的作品。”刘洁琼告诉我们,2005年之前,高凤莲家里只有3口石窑洞,其他都是土窑洞。那一年,高凤莲说要翻修家里的窑洞,把这座小院变成一座艺术馆。一开始,家里人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建艺术馆,她又不愿意说缘由。家里人不同意,老人家就像小孩子一样自己生闷气。后来,她才告诉家人,她希望能给后人留下些念想,把家里建成艺术馆,让剪纸作品有个着落。就是那一年,家里人帮她请来了绥德的石匠,一幅幅剪纸变成了一个个石版画,一口口土窑洞变成了石窑洞……

如今,这个干净整齐的小院已经成了许多人慕名而来的高凤莲艺术馆。这里收藏着高凤莲祖孙三代和高凤莲徒弟们的180余件剪纸和布堆画作品。窑洞里,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简单有序地陈列着,有的造型简练、粗犷浑厚,有的构图严密、细致精巧,从民间传统形态和题材的作品到贴近时代、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到农家生活、生产劳作,这些艺术品无不流淌着制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涌动着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你们看这些图案,这是‘狮子滚绣球,好的在后头’,这是‘人人马马,红红火火’。现在很多人剪马会给马背上剪个元宝,希望‘马上发财’。我妈妈不让我们那样做,她说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平平稳稳,日子才会红火……”一边观赏着高凤莲老人的作品,一边听着刘洁琼的讲述,记者心中依稀勾勒出了那位老人的轮廓。

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高凤莲坚韧不屈、乐观自信的性格,也成就了她大气磅礴、雄浑质朴的剪纸艺术风格。在她手中,黄土高原变成了画,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灵变成了画,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流传着的故事也变成了画。这些画里有奔腾不息的黄河文明,有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有那些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勤劳善良的人们。

一幅幅质朴而浪漫的画,征服了众多观众。靳之林曾在书中写道,高凤莲的剪纸使“中国古老文化同本源哲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反映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繁衍意识与阴阳结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亲手为高凤莲的剪纸题字——民族瑰宝。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更是不吝赞誉:“外国有个毕加索,中国也有,高凤莲就是!”

是什么征服了这些观众,是什么让他们为之赞叹?大约是它背后的民族精神、本源文化和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吧。

剪纸,这种中国亿万农村妇女在生活劳作中创造出的艺术形式,就是她们表达心声的符号语言、追求美的“炕头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这种艺术形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在这座小院里,剪纸的技艺、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所传承的精神,从未断裂。高凤莲、刘洁琼、樊蓉蓉,她们一家三代传承着最原始、最本真的延川剪纸文化基因,延续着这历经千年依然生动鲜活的中华民族群体文化……

离开白家塬的路上,触目所及依然是萧瑟的黄土塬。而在这片土塬上,记者看到了千千万万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奋斗、追寻爱和美的人们。路旁,大树灰褐色的枝丫上抽出了几片嫩绿的新芽,春天已经来了……

新闻推荐

把带领群众致富放在首位 记全国人大代表巩保雄

《陕西日报》记者王婕妤见习记者杨琳“已经开春了,年也快过完了,咱得规划今年村上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你们都有啥想法?”2...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