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设施农业助力农民奔富路
本报记者王雄通讯员李鹏
寒冬时节,木叶枯黄。在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的大棚里,西红柿、辣椒等各类作物整齐分布,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近年来,延川县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出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势头。”2018年12月26日,延川县农业局局长冯文利告诉记者,“随着各类园区的建设,设施蔬菜专业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逐渐发挥作用,通过规模化种植、企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逐渐形成了‘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农户的收入稳步提高。”
科技引领农民增收有了新“武器”
“以前,二八甲村这个地方是荒山和村民的旧大棚。因为水资源短缺,地里长不出东西,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18年12月26日,延川县关庄镇镇长樊宝宁说。
2017年6月,延川县投资1893万元对二八甲村25座旧大棚进行整合改造,修建了42座标准大棚。同时,政府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通过技术员定期培训,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菜—沼—蓄”循环农业建设,随着自动卷帘、滴灌设施、旋耕机、遮阳网等设备的普及使用,二八甲村的村民开始智能化管理大棚,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场景已远去。
50岁的冯满军是一名“新式农民”。每天早上,冯满军都要查看大棚里西红柿和辣椒的长势,记录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根据天气状况,他使用手机中的云服务软件,点击“升帘”选项,控制棚外的机械臂自动升帘,点击“自动”选项,让云服务软件自动控制大棚放风、升降帘等,还通过手机实时监控、检测大棚内的各项数据。“比以前轻松,收入还翻了倍,一座棚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冯满军说。
设施农业技术化发展让农民有了增收致富的新“武器”。“效率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返乡创业,走上依靠种植大棚蔬菜致富的路子。”二八甲村第一书记杨世林介绍,他们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贫困户优先免费种植,其他农户租赁种植,9户贫困户因此受益,成功脱贫。改造后的大棚每年为村民增加150万元的收入。
技术指导群众脱贫路上众人帮
今年45岁的周彩芳是延川县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的贫困户,丈夫2013年因病去世,她靠打工抚养两个子女,维持生活。
2016年9月,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延川县政府共同出资,在刘马家圪塔村的废弃砖厂填埋59.9亩土地,建设了36座标准大棚,产权为村集体所有。
作为贫困户,周彩芳向村委会申请了一座大棚。对于当时没经验、没技术的周彩芳来说,种植大棚蔬菜是一个难题。没过多久,村里请来了技术员专门指导种植大棚蔬菜。
“我免费用政府修建的大棚,在种植大棚蔬菜的过程中,众人帮了很多忙,给了我很大信心。”已经在永坪镇有了移民搬迁住房的周彩芳笑着说,“2018年,我种植大棚蔬菜挣了4万多元,新房的装修钱都快攒够了。”
“我们组建了蔬菜技术服务队,从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茬口安排、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实地指导、现场培训,提高农户棚栽技术,确保技术服务村不漏棚、棚不漏户、户不漏人。”延川县蔬菜生产管理办公室技术员高永思介绍,政府聘请了全国茄果类专家杨进绪和多位高级技术员,集中为农户培训135场次,组织省内大型培训班4次,累计培训13827人次。
示范带动设施农业呈现由点到面发展
位于文安驿镇的延川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家市级示范园区。园区门口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种养结合、服务三农”几行字。
“全县所有的蔬菜大棚种植户、露天种植户所需的幼苗都由园区供应。”延川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陈家飞告诉记者,“为农户提供各类幼苗和技术服务的同时,农户还可以来这里打工,既能挣工资,还可学技术。”
“我在这里已经打工4年多了,工作轻松,技术也没少学。”58岁的康彩英高兴地说,工资是按天计算,每天能挣100元。家里有农活的时候也不耽误,学到的技术已经让自己成了种植大棚的“好手”。
据了解,延川县以现代园区为引领,建设蔬菜产业创新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建成10个蔬菜“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文安驿川、永坪川、关庄川三大专业化蔬菜种植区域。同时,还新建了关庄镇大张村、大禹街道办肖家沟等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018年,延川县共投资7300万元,完成新建日光温室大棚500座,拱棚1000座。目前,延川县已建成1个省级示范园区、3个市级示范园区、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4个设施蔬菜分级包装点,蔬菜产量逐年递增,年产量达5.6万吨,年产值3.1亿元,带动贫困户505户2567人种植设施蔬菜。
新闻推荐
延安育才学校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核心价值观演唱会?●宝塔区北关小学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延川县城关小学文化长廊一...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