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书记”扶贫记 记延川县杨家圪台镇稍道河村第一书记冯虎虎

延安日报 2018-11-15 15:09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李鹏

2017年6月20日,冯虎虎还在子长县老家结婚,第二天,没来得及过上几天甜蜜日子就匆匆忙忙赶回村里。“晚上十点多了,他还在吃着擀面皮就着矿泉水,忙碌着脱贫工作。”稍道河村帮扶干部方园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这样写道。

“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个个能脱贫致富,我来这儿的目的也就完成了。”延川县杨家圪台镇稍道河村的第一书记冯虎虎笑着说。两年多来,全村已有34户109人实现脱贫,仅剩余4户兜底户。2017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5479元,2018年达到了8842元。

心里装着老百姓 村民过上好光景

今年29岁的冯虎虎是子长县安定镇人,2014年到杨家圪台镇政府工作,2016年9月开始担任稍道河村第一书记。对于冯虎虎来说,刚到村里工作的自己算半个“外乡人”,多少会有些不安与拘束,如今驻村两年,昔日贫困村换新颜,冯虎虎也早已成了村里的一员。

望着自家圈舍里觅食的牛,35岁的张世明笑着回忆起两年前的生活:“到了冬天的时候锅都快揭不开了,苹果一直挂不了果,一点收入都没有,多亏了冯书记帮助,我才能有今天的好光景!”

刚到村里不久,冯虎虎就开始挨家挨户摸底,在一次走访中来到张世明家,发现生活拮据的张世明并没有被纳入到贫困户里。冯虎虎立即记录下来,第二年5月在贫困户动态调整中,张世明被纳入贫困户并落实了低保政策。冯虎虎帮扶购买了一头牛作为初始产业,同时联系技术员为其培训果园管理技术,将他缺乏标准化管理的10亩未挂果果园套种药材板蓝根。

“果园明年就可以挂果了,板蓝根一年收入也不少,还有两头牛,现在还是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500元的工资,光景比两年前可好太多哩。”如今的张世明,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

今年67岁的袁凤山因病2015年被纳入贫困户,女儿大学学费一度成了家庭负担。冯虎虎得知这一情况后经过讨论,将袁凤山确定为村集体护林员,每年有8000元的固定收入,并帮扶落实了80只鸡、鹅进行养殖。“有了这些收入后家里情况好转了很多,前年还跟着村里种了4亩葡萄,一年收入有五六万,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袁凤山说。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昔日贫困村换新颜

“能不能脱贫,主要看产业选得好不好,没有产业村民是赚不了钱的。”为了给村里找到合适的致富产业,冯虎虎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

稍道河村依山而建,属于典型的贫困村,由于没有主导产业,曾被称为无规模、无特色、无前景的“三无村庄”。经过走访入户,了解村民意愿,冯虎虎选择在传统苹果、养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葡萄种植特色产业,逐渐打造“以果带畜、以畜提果、果畜结合”的循环产业模式。

作为稍道河村老支书,张凤新也一直盘算着如何带动村民致富。他说:“政府给我们的葡萄园装了防雹网,换水泥杆,销售点也建好了,现在全村有100余亩葡萄采摘园,村民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在流转了一些在外打工和无劳动力家庭的零散土地和闲置土地后,经他种植和管理,逐渐成为丰产的葡萄园。去年一年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好多人现在开始回村里发展了,比外面打工赚得多。”张凤新说。

2017年,在张凤新这样的葡萄种植大户带动下,葡萄种植产业在全村顺利铺开。“我们鼓励外出务工的人回乡发展产业,大家都很积极,争着种,村里的各项产业也越办越红火了。”冯虎虎说,当年就新种植了葡萄100亩,从安排专人调苗、技术培训栽植、送水泥杆到村,政府全程参与,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双扶持。同时,邀请专家对果农在技术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每亩补助1200元,有效地为贫困户发展葡萄产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如今,村里的道路修整了、路灯亮了、葡萄销售点也建起来了、两座产业桥投入使用,村民的采摘园也逐渐火了起来,成为了闻名全县的优质葡萄采摘村。

新闻推荐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为民实干勇担当 记延安市市长薛占海

本报记者魏伟王雄“低调务实,不事张扬,他是一位一心谋事、为民谋利的好市长。”“朴实无华,不忘初心。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实...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