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道河张凤新:土地里“种”出好日子
稍道河是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依山而建,河岸两边全是石头,方言称为石稍,因此而得名稍道河。
1963年出生的张凤新,家里兄弟姐妹六人,一家八口人的生计全靠父母操持,日子虽然紧巴巴,却也和睦。生活的不幸是从父亲这座大山轰然倒塌的那天开始的,在张凤新13岁的时候,父亲生病瘫痪在床,家里的重担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年长的几个哥哥纷纷开始顶替父亲出山劳动,帮助母亲料理家事,只有张凤新和年幼的妹妹还在上学,看到他们这么辛苦,年幼的张凤新萌生了辍学的念头,但当他表明自己的想法后,遭到他们的一致反对,“就算拼尽全力也要供你读书,我们受了没文化的苦,不能再让你当个‘睁眼瞎’了,无论如何,你都要把这书继续念下去。”
父亲的离开,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七个人的吃穿成了最大的难题,母亲和几个哥哥拼命劳动,一年下来家里还是一颗粮食都没有剩余,吃的是野菜、草根、树叶,红米野菜煮南瓜就是他们最奢侈的饭菜了,吃个窝窝头对几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就是过年,穿的更是一言难尽,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淘气的时候,但张凤新的衣服只能用来“遮羞”,别人家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家是,大哥三年,二哥三年,三哥还要穿三年,到了张凤新的时候,衣服补丁打的厚的穿不进去。
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母亲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出去“要饭”,张凤新现在还记得,那年刚过完正月十五,家里一点口粮都没有了,我们跟着母亲一路走到山西、内蒙、宁夏,一路走,一路要饭。说到这儿,张凤新的眼眶湿润了。
路上有人看见母亲拖儿带女的不容易,就告诉她可以把儿子卖给他人,以减轻负担,但是母亲坚决不同意,“我就是自己饿死,也不会把儿子卖给他人,咱人穷但志不穷,我就不相信我们就把穷根扎下了,一辈子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人穷志不能穷。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张凤新的脑海中,从小学到高中,尽管他是班里最穷的,但他的成绩也一直是班里最好的,高二那年为了给大哥娶媳妇,家里欠了些债,连他的报名费3元6角都交不起,他向学校申请延后缴费,学校同意了,于是他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去山上挖柴胡、甘草等中药材,两个多月下来,学费终于凑够了,他才能继续上学,高三那年考大学,张凤新没有考上,回来当了农民。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张凤新所在的陕北小山村也有了希望,1980年毕业两年的张凤新在家人的介绍下,认识了邻村的女子,同年腊月两人结了婚,成家不久后,他们就分了家,提起分家后的财产,张凤新婆姨笑着说:“两只碗,一口锅,就是全部家当。”
1981年稍道河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张凤新家人多,地也分的多,家里劳动力也多,辛苦一年,他们家就摘掉了稍道河最穷的帽子,家里的粮仓里终于有了粮食,一家人再也不用吃野菜、树根了,“1982年过年时,婆婆把我们几家叫到一起,蒸了一大锅白面馍馍,熬了一大锅猪肉烩菜,一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终于过了一个像样的年。”至今想起那顿年饭,张凤新婆姨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包产到户后,张凤新家的粮食是一天比一天多,但却始终缺钱花,有时候要买个油盐酱醋的,老婆就要拿着自家的粮食蔬菜去镇上的集市卖,“我可以把农民家的粮食收购起来,然后统一卖给粮食站啊,这样农民就有钱花了。”张凤新和婆姨开始谋划如何挣钱,做生意本钱从哪来呢,他们商量着把自己的粮食卖上些当作本钱,说干就干,夫妇俩拉着自己家的小米、豆子到县上的粮食收购站卖,十几天后,自己家的粮食都换成了钞票。张凤新拿着本钱开始了自己的买卖,走街串巷到处收购,延长、靖边、山西……只要能收到东西的地方他都去;粮食、山货、中药材……只要大家市场上看到的他都收购,几年收购下来,他不仅还清了以前家里的债务,而且还成了村里第一家万元户。
成为万元户的那一年,张凤新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一样,给家里盖新房,买了新家具,双卡录音机,电视机。电视买回来的第一天晚上,村里大人孩子都在他家看热闹,此后每天晚上,来他家串门看电视的人就络绎不绝,看着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起来,年迈的老母亲激动地说:“老张家终于把穷根拔掉了啊。”
2000年,张凤新就开始种植葡萄,至今已经有18个年头了。“今年产量好啊,每亩葡萄产量在4000多斤左右,一斤葡萄市场价6元,预计今年葡萄收入达16万元左右哩。”说起今年的收成,张凤新满怀欣喜。
现如今,张凤新已成为稍道河村的葡萄种植大户,他种的葡萄品种名叫“先锋”,在延川可是个名牌哩。每年到了成熟的季节。就会有大批群众前来采摘,别人家的葡萄愁卖不出去,他愁不够卖。多年来,依靠葡萄收入,他已在县城给儿子买了楼房、小轿车,今年初他还在稍道河盖了七八间平房,打算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发展乡村农家乐。
记者 郑玮 通讯员 王博
新闻推荐
通讯员高学本报记者叶四青穿过延川县东峰大桥,向南走几步,沿着一条小路缓缓上坡,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的小楼。楼上写着“山...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