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沿黄路 延川百姓生活变了样
马世礼在养鸡场介绍情况记者周鹏 雷鸣摄
沿黄景观公路在延川境内全长是78.55公里,途经25个行政村。从南到北,经过的第一个景区就是位于土岗乡的会峰寨景区。在沿黄公路开通之前,这里出行条件非常差,因为道路不好,不仅景区旅游暗淡,周边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今,沿黄景观路开通将近一年,当地情况如何?延川百姓给出了答案。
沿黄路成就了生态园
“我是文安驿人,但其实我的老家不在文安驿镇,而在土岗乡黄河边上的马家塬村。景观路开通了,我也能将自己的产业带到老家这边发展了。”近日,记者在沿黄景观路沿线的会峰寨景区内,见到了43岁的马世礼。2017年9月,马世礼投资360多万元,在景区内建造了一个生态养殖园。谈起沿黄景观路和他的生态园,这位壮实又憨厚的中年汉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没有这条路,我也不可能在这里建一个生态养殖园。这条路不仅是一条观光路,更是我们老家的一条发展致富路。”马世礼说,带动老家人致富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心愿,但是由于道路的问题,他一直迟迟无法在老家开展自己的产业。去年公路开通后,他第一时间来到这里发展。
“你看,对面山头上的那个小村子就是马家塬村,我真正的老家。和会峰寨只隔着一条山沟。”站在生态养殖园内的一个山峁上,顺着马世礼手指的方向西望,对面山头上,大概两公里左右的地方,一个小村庄隐约出现在记者的视线里。
“这么远都能看见,是因为空气清新、能见度也好,在这里开展生态养殖,以前根本就不敢想。”马世礼笑着说,景观路的开通,圆了他一个大大的梦想。
“我们家原来可穷了,那时候全村人都穷。我很小的时候,为了摆脱贫穷,全家举家搬迁到了文安驿镇下驿村。高中毕业后,我一边干农活一边干一些小生意补贴家用,日子苦得要命。”马世礼说,高中毕业后,他摆摊卖过荞面饸饹,卖过衣服,开过小卖部,还种植花卉往城里卖,但都挣不了钱,当时农忙了干农活,农闲了出门摆摊,一年到头累得要命,尽管如此,日子也没有起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里看到有些外地农民通过蛋鸡养殖发家致富,于是东挪西借,用2万元办起了文安驿镇第一家成规模的养鸡场。
“2005年办养鸡场时负债累累,钱全是借人的。当时养了500只鸡,没有技术,没有经验。当年年底,虽然见到了利润,但是来年的一场禽流感,投资又打了水漂。”马世礼说,一夜之间鸡死了一多半,当时他瘫坐在鸡圈里欲哭无泪。
“我要还账,这些钱不能白扔了。于是又贷款从头再来,加大了规模。别人放弃了,我要坚持。贷款下来后,扩建了养鸡场,产值大了,禽流感也过去了。从2006年冬天鸡场有效益开始,一直到2009年,整整3年时间里,鸡已经养到了1.2万只。当时利润相当可观。”马世礼说,还清贷款和外借款项后,自己的腰包也鼓了起来,那个时候就想着能回老家马家塬村带领老乡养鸡致富,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他一直没法行动起来。
“2010年刚过完年,禽流感又来了。我当时是散养鸡,根本就招呼不过来,这一次更惨,1.2万多只鸡不到一个礼拜全死了,我关掉鸡场,去全国各地取经,回来后,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这一次,我不仅养鸡,而且还成立了禽业公司。”马世礼说,第三次创业的时候,在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下,终于办起了一所标准化养殖企业。
到2012年,马世礼已经创建了2个标准化大棚,在他的精心养殖下,从2010年3月底的1.2万只鸡苗发展到2.7万只蛋鸡,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马世礼先后扶持了2家养殖户,效益都不错。除此之外,马世礼公司所生产的鸡蛋获得全国无公害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公司还被确定为陕西省标准化养殖场、延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学生“营养餐计划”生产、供应企业。每年可向市场提供鲜蛋420余吨。这一次,他彻底富裕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就在此时,马世礼想回到老家马家塬带动乡亲一起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2017年9月,马世礼从文安驿镇回到老家会峰寨所在的村子发展生态养殖。
“2014年后,我就把重点转移到帮扶老乡奔小康上。现在,已经有近200多户贫困户和我签订了帮扶合作协议。依靠沿黄景观路,我把自己的产业带回了老家发展,原生态养殖基地,就是我回老家发展的第一步。”谈起目前自己的创业计划,马世礼表示,选择在会峰寨景区开展生态养殖,就是看中了沿黄景观路的开通,这条路表面上看是一条观光旅游路线,实际上,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旅游的本身,是一条改变黄河沿岸村庄百姓生活的希望之路。
“一枚土鸡蛋卖5元钱,游客都抢着购买。因为这些鸡蛋都是游客亲手在空气清新的山顶养殖园内捡拾的,他们亲眼看到鸡吃的都是玉米、稻谷、麦子以及虫、草、树叶等天然饲料。这种饲养方法,让我们的产品深受游客欢迎,可以说,没有景观路就没有生态园。”马世礼表示,2017年9月,他在会峰寨投资了360多万元,建立了生态养殖场。到现在,投资已经见到了效益,年产值已经达到了700多万元,而这对他来说仅仅是个开始。
“这个生态园建的非常好,弥补了景点单一的格局。让游客来会峰寨有了更多的看点,相信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生态园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延川县外宣办主任刘鹏飞表示,在马世礼的带动下,生态养殖目前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黄河沿岸的这些村落里发展开来。
沿黄路给村里带来了大收入
马世礼的看法和感受,在延川县北边的范家坬村也得到了认同。2018年6月29日,记者又来到沿黄公路由北向南延安段的起点——延川县范家坬村了解情况,面对这条马路,村民也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村子属于大禹街道办慕家塬行政村,是一个自然村,靠近清涧县,是沿黄公路从榆林进入延安界的第一个村子。这条路没有开通之前,村里就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今年49岁的村支书白永宁说,村里一共有92户村民,276口人。退耕还林798亩,耕地面积1105亩,这么大的一个村子,因为比较偏远,村子以前的路都在山下面,因为是一条土路,天晴时路上尘土飞扬,下雨后又坑洼泥泞,根本没有办法正常行走。
“原来吃水靠牛从沟里往上拉,一下雨路就全坏了,村里人经常拉土修路。出来进去不方便。连最简单的交通工具三轮都无法通行,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全住些老人,生活生产极为不便。现在路通一年了,就在家门口方便多了。村里的道路已经硬化了,村民也吃上了自来水,全村人高兴得不得了,进城看病,走亲戚,卖家里的农副产品,直接就到县城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根本就没想到能在家门口修通这样一条路。”白永宁说,在路没有修通之前,他们村里的老乡得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县城,现在公路开通了,一个小时就到县城。
“我们村主要就是红枣和养殖,今年红枣还不错。以前因为路不好,红枣卖不出去,人家商贩也不愿来村里收购,守着红枣变不成现钱,家家日子都不好。青壮年人全都跑到外面去打工了,现在路通了,一切都好了。”白永宁高兴地说,路通后,他就知道自己家也能过上好日子了。
“路没通以前,红枣三四毛钱一斤都没人要,路通了,今年肯定能和外面一样卖上一个好价钱。”大禹街道办主任宋彦文对记者说,以前老乡要卖红枣、小米等农副产品的话,全部依靠人背和畜驮。因为闭塞,红枣的价钱一直卖不上去。去年路通后,大禹镇也抓住时机,及时规划了红枣产业的发展思路,让乡亲们依托农副产品销售和旅游产业来提高收入。
“我们这个村子,在榆林和延安的交会处,我们想在这儿建立一个红枣采摘园及销售基地,让这些农民把枣拉到这里,路方便了,游客肯定多了。利用在沿黄公路上观光的游客把枣的价钱提升上去,去年卖三四毛钱一斤,今年预计最少也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也有商贩到村里收购牛羊等家畜,确实方便的不得了。”宋彦文说,沿黄景观路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大家对这条路充满了感激之情。
“沿黄区域一直是县上的一个贫困区域,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特别多。景观路建成了,不仅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开发,同时还带动了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大。”刘鹏飞表示,沿黄公路不仅是一条旅游观光路,更是一条惠及3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路。
新闻推荐
●张克宁在学习业务通讯员李小兵康莉本报记者王静从业25年,从初出茅庐的书记员到双鬓染白的员额法官,他始终扎根基层,默...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