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黄土地上升腾 延川县以产业发展助推整体脱贫

延安日报 2018-07-26 16:34 大字

●盛开的莲花让村民笑不拢嘴

●中药材种植基地

●致富带头人张凤新与自家的葡萄园

通讯员 李鹏 本报记者 雷荣

“西瓜一棚能卖一万五,葡萄一棚能卖两万元。等这茬过后,冬天还能再种一棚蔬菜卖。”盛夏时节,尽管大棚里的温度已达50度以上,但是延川县永坪镇黄家圪塔村的张智慧依然在西瓜棚中忙碌,将西瓜摘下后装上车,运出去售卖。“前几年种大棚全受灾了,不是下雪压塌了棚顶,就是下雨蔬菜被浸泡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没赚到钱。”

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让更多群众能像张智慧一样脱贫致富,延川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县情实际,夯实脱贫致富基础,详细制定出“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产业发展区划图,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民持续增收。

A 传统产业升级加速转型跨越

黄家圪塔村位于永坪镇东北5公里处,永延线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一进村子便能看到整片的大棚顺河道分布,大棚是村子的主导产业,全村共有239座大棚。

“一个大棚纯收入能达到一万多元,我们村几乎家家都有。去年,全村大棚收入达到近400万元,大棚已经是我们村名副其实的顶梁柱产业。”村支部书记张开祥介绍道,这几年,黄家圪塔村大力发展果蔬大棚产业,实施规模化种植,集体化经营,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散到精的转变,村民也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

如今,黄家圪塔村的大棚产业收入已经占到了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

“党和政府免费修建大棚,帮助我们发展致富产业,给我们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张智慧如今有8座大棚,两座种植了葡萄,其余六座是西瓜和小瓜。前几年,因为大棚遭受灾害、病害效益不好,现在能定期得到技术员的指导和培训,问题得到了解决,效益明显提升。“我们都加了微信群,谁家的大棚有问题,只要在群里一说或者发个照片,技术员很快就会赶来帮我们解决。”

据统计,仅2016年至2017年一年多时间,黄家圪塔村累计投入884万元,新建大棚231座,让黄家圪塔村从一个没有任何规模性产业的小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设施蔬菜专业村。

截至目前,延川县已形成文安驿川、永坪川、关庄川三大专业化蔬菜种植区域,建成关庄镇大张村等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蔬菜专业村40个、设施蔬菜分级包装点4个,扶持流通能力较强的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8471座、拱棚3764座,年蔬菜产量达5.6万吨,产值达3.1亿元,带动贫困户505户2567人。

位于延川县贾家坪镇3.5公里处的马家湾村,资源匮乏,一直没有规模性产业。近年来,马家湾村借助乡村旅游东风,立足地理优势,通过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三年前,45岁的朱小勤还漂泊在外,依靠打工供四个孩子上学,入不敷出的日子让他欠下了八万元的贷款而无力偿还。现在,他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养殖场,最多的时候存栏40头牛。“以前我们两口子打工一年就能赚个两万元,大女儿上大学的学费都要靠东借西凑。现在好了,一年下来能赚近10万元,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贷款也马上还完了。”

经过专家的指导,朱小勤的产业开始一步步走向正轨,建起了牛棚、饲料厂,并且引进了新的品种,规模越做越大。

“今年,政府出钱建了个大牛棚,养五十头牛都没问题,还有无息贷款,我当然要回来发展了!”谈起回村发展的初衷,朱小勤觉得一方面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了。

目前,延川有养殖专业合作社117个,累计建成村集体养殖圈舍66个,个体养殖场175个,建筑面积达7.56万平方米。下半年,县上计划对新增成年适繁母牛每头补助2000元,进一步调动贫困户养牛积极性,推进畜牧业助力脱贫攻坚。

以“枣果菜畜”四大传统主导产业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速实现跨越发展,累计发展红枣产业20万亩、苹果产业20万亩、大家畜10万头、设施蔬菜1万亩、中药材10万亩,使有帮扶条件的贫困户都达到了“四个一”产业保障。

B 新型农业成为贫困户脱贫“劲旅”

延川县80%以上的村是沟道村,村民居住分散,养殖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多数贫困户因缺资金、缺技术、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对养殖逐渐失去信心,规模越来越小,无法形成长期稳定产业。

如何摆脱这种“死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延川县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集中培育、提升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经营主体向前延伸建基地、向后延伸接物流,将群众有效嵌入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变零散短期产业为长期稳定产业。

张家屯村位于文安驿镇西北15公里处,距210国道2公里,总土地面积24473亩,立地条件和产业基础比较差,80%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

2017年6月开始,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张家屯村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制度引领、项目带动、村企共建”的思路,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农户土地统一流转后,利用政府项目资金和村民入股资金,发展山地苹果1700亩、蔬菜大棚20座,并计划养牛百头、养鸡万只,发展多项长期致富产业。

村合作社将建成的苹果、养牛产业量化折股后,交由第三方企业运营管理,企业和合作社按股分红,其中合作社收益中,村集体预留25%,其余按照土地股、资金股、人口股等股份比例给村民分红;养鸡产业按照借鸡还蛋的形式,与世礼禽业合作运营;棚栽产业按照集体所有、有偿使用的原则,出租给农户经营。

同时,通过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延川有限公司、延川世礼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家河大山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将全村150多户农户的近1800亩土地统一流转,村民手中的“散资源”一下子变成了“活资本”。

“除了果园和养殖产业,村子还规划建设冬暖室大棚22座,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按米租赁统一种植经营、企业订单统一销售,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可持续的‘棚-沼-畜’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村民们的收入才能可持续。”张家屯村包扶单位,延川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勇说道。

来到关庄镇十甲村养殖基地,村民胡月身正在大棚内忙着喂饲料,看着一只只扑腾跳跃的鸭子,他心里美滋滋的。“我这座棚能养2000多只鸭子,去年10月到现在已经卖了3茬,纯收入挣了一万多元。”

去年7月,北京大鸭梨集团在十甲村落地,成立了延川知情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年时间,大棚鸭子养殖就已经成为村上的特色增收产业。”该村第一书记贺海涛向记者介绍道。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养殖技术员的指导,几个月下来,我已经得心应手了。这真是个致富的好产业,鸭子出栏后,专门有人前来收购,销路很好,当天就能拿到钱。”养鸭经历让胡月身尝到了甜头,他现在认为这个产业不仅风险小、投资少,而且收益好。“一个养殖大棚每年可以养鸭六到七茬,能挣不少钱哩。”

延川知情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孵化场、饲料厂、种鸭场、屠宰场、冷库五部分组成,总投资额近6000万元。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支部+贫困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并与养殖户签订供销合同,对养殖户出栏后的鸭子进行统一收购,解决了养殖、销售等关键问题。

“目前,每天鸭子的屠宰量在3000只左右。这些鸭子通过深加工,真空包装后统一销往北京。”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刘峰峰说。“随着养殖户的不断增多,下一步我们打算再扩大规模,同时建设一些高标准鸭棚,提高养殖效率。”

截至目前,十甲村共有养殖大棚86座,47户村民从事鸭子养殖产业,其中贫困户有6户12座大棚。“旱鸭养殖作为一项‘短平快\’产业,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合作社沟通,协助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鼓励带动村里无长期稳定产业的农户从事旱鸭养殖。”贺海涛信心十足说道,“随着大棚养殖产业的不断壮大,我们村将会有更多人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通过鼓励、引导农户加入各类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绿色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农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也愈发显示出了活力。目前,延川县已成立农业产业协会16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632个,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辐射全县2000多贫困户增产增收。同时,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以枣、果、菜、畜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规模初具,逐步显现出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C 特色农业产业让群众有了致富新“法宝”

“养鸡最后没有赚到钱,还是靠着种香菇才翻了身,我今年也能跟着大伙儿一起脱贫了!”今年63岁的王秀芳,自2017年秋开始种植大棚香菇,到现在四茬香菇收入了一万多元。

关庄镇贺家河行政村距延川县城16公里,2018年计划退出5户12人,王秀芳便是其中一人。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延川县上下不断探索实践,先后引进了黄金米槐、油用牡丹、旱鸭、羊肚菌、香菇等一批种养类特色产业,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能。目前,累计栽植米槐1300余亩,种植油用牡丹1200余亩,从事旱鸭子养殖47户,种植羊肚菌113棚,新建年产100万菌棒(香菇)生产基地一处,从事专业香菇养殖84户。“村子现在共有8座弓棚种植香菇,6座是贫困户的,一共可以放菌棒45000棒,按每棒每茬0.5斤计算能生产香菇2万余斤,每个菌棒可生产香菇3至5茬,这笔账算下来,我们村脱贫已经不是问题了。”贺家河村第一书记呼世诚说起自己村子的香菇产业时信心十足。村子产业基础薄弱,从去年开始引进香菇种植,通过短期产业与长期产业结合发展,找到了属于自己村子的致富道路,“今年保证让所有的贫困户都能脱贫。”

2017年以来,延川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县里认识到,搞产业扶贫公职人员大多是门外汉,而企业是对市场反应最灵敏的社会主体。”延川县农业局局长冯文利说,请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就是要请专业人士一道呵护指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合作过程中政府从始至终帮贫困群众谋算、撑腰。

延川县政府与延川新隆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为贫困户提供菌棒、香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品的保值价回收,预计年产量400万袋苗棒,最少能带动贫困户400户,每户每季香菇纯利润至少在2万元以上。

“贴近基地、方便农户。我们公司派技术团队进驻延川县,从食用菌的发菌、发料、菌种培养、菌种生产过程管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无偿技术指导,常年对食用菌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培养能满足发展的技术人员。”四川绵阳保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巫赵兴说。

“延川县食用菌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投资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带动收益多,通过引进企业和政策引导等支持方式,目前农户已种植近200棚羊肚菌、150棚香菇、84棚蘑菇。”县蔬菜办主任李瑞峰说。

从山塬到沟道,从黄河沿岸到乡村川道,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延川县的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2018年,延川县聚焦产业兴旺,概算投资11.9亿元,计划通过23个农业产业开发类项目,继续壮大农业产业,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吸引有发展意愿的群众投入到产业建设中来,确保所有产业项目都能带动农民致富。2018年,全县剩余47个贫困村将全部退出,贫困人口脱贫2042户6616人,兜底保障脱贫826户1913人,从而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

新闻推荐

读不尽的梁家河

阎晓宏去年“七一”前夕,我去延安参加延安书局揭牌仪式。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延安书局的负责人向我介绍了新组建的延安书局,介...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