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齐的牵挂 本报记者 李江峰 通讯员 李鹏
临走前,村民为老齐带上土特产
“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记者见到老齐时,是他即将结束刘马家圪塔村第一书记工作的时候。说起自己马上要被调返公司总部工作,他叹了口气表示,“还有些放不下,舍不得”。
老齐名叫齐传江。2016年10月19日,他第一次走进延川县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被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委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14个月过去了,刘马家圪塔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设施农业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农民年收入增长、开工建设的现代循环农业项目“千头养猪场”今年要投入使用、新规划建设千亩果园也将在2019年挂果……在老齐的发展规划中,2019年后的刘马家圪塔将会迎来发展的“大丰收”。
老齐是个闲不住的人。到村后,每天晚饭后,他总爱到村民家串门,帮大伙儿干干农活,有时顺便也“出点子”“讲乐子”。到村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能叫得出村里每个人、每座山、每条沟的名字。村民们也喜欢这个从哈尔滨来的第一书记,开始亲切地叫他老齐。
老齐牵挂着村子的发展。当他得知村里有不少人想种植大棚后,就进村串户了解老百姓的基本情况,摸清村民种植大棚的意愿,查看大棚建设进度。了解到有不少村民拿不出购买大棚塑料、帘子的两万元时,老齐心里十分着急。“怎么才能让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利用大棚产业脱贫?”这是当时他想得最多的问题。那段时间,老齐走家串户,到处咨询,最终确定了“致富能手+贫困户”模式,把36座大棚承包给15户村民,2户致富能手带着13户贫困户,致富能手给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他还特地从市上聘请农技师,为大棚户进行现场教学。
有了技术保障,很多村民都有了试一试的想法。贫困户刘向军想种大棚,但担心挣不了钱。老齐知道后,主动找到刘向军,和村书记一起鼓励他,给他讲政策、讲市场、讲前景,最终让刘向军种上了大棚。
“我大棚里的第一茬西瓜已经卖完了,收入有2万块钱呢,这可比打工强多了。”说起自己的大棚,刘向军对老齐有说不完的感激。现在,他15户大棚里的西瓜、小瓜都已经上市销售。
产业有了效益,村民们对老齐更信任了。晚饭后,老齐到村民家走访,大家拉着他总有说不完的话,还就热情地招呼他吃红薯、南瓜等农家饭。
“快过年了,你赶紧回家看看家人吧。”2017年临近春节,老齐还在村里走访,村主任多次催促他回家,可他一直坚持看望完贫困户和老党员,才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村里呆的时间越长,老齐和村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59岁的贫困户董向前做了胃切除手术,期间,老齐特意去医院看望董向前,还经常抽时间帮他打理家中的果园。听说老齐要走了,病愈后的董向前拿着自家的芝麻送给老齐,“算是表达一份自己的心意吧”。
为了感谢老齐为村子做的工作,刘马家圪塔村委会与村民在老齐离开前一天,自发组织了欢送会。
“感谢齐书记对我的帮助,我现在光景变好了,这多亏了他。”村民闫海平说。
“齐书记帮了我不少忙,希望你还能经常回来看看。”周彩芳表示。
“齐书记不仅是我工作上的前辈,还是我生活上的大哥,给了我很大帮助,教了我不少东西。这次你离开,我真的很舍不得。”包扶干部马秀哽咽着说道。
……
“看着村民们的大棚发展得越来越好,路通了,桥也修好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大家对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收获,也是我最大的牵挂。”离开村子时,老齐动情地说,今后每年他都会带着家人再回到刘马家圪塔村,看看村子的发展和变化,看看这个让他内心牵挂的地方。
新闻推荐
上世纪20年代初,青年教师、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人来到陕北唯一的完全中学——榆林中学的校园里,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刘志丹、杨国栋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学生纷纷响应,他们很快成立了...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