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散资源”变成了“活资本” 延川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延安日报 2017-12-19 18:32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李鹏

“现在一年收入两万五,年初把枣园挖改成了6亩果园,预计挂果后每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比现在一年赚得多得多哩。”在延川县延水关镇桑洼村的新建果园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和第一书记白腾飞给果树“压苗子”防冻的贫困户刘军宏,去年脱贫的他说起新建的果园满脸笑容,“打算等天气变暖后再把果树放开,这样能提高果树的成活率。”

白腾飞介绍,今年仅桑洼村新建果园1000亩,同时村上正在对一些残败的枣园进行挖改,县政府还会定期为果农进行果园管理技术培训。产业发展与技术培训同步进行,农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据了解,延川全县共有苹果园2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8万亩。去年,全年生产苹果7.85万吨,实现产值2.65亿元。

今年,延川县进一步围绕苹果产业带建设,以挖改残败园、补断带、补插花地为重点,新增苹果园1万亩,按照“以果定肥、以肥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果沼畜”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成百亩智慧灌溉示范园和千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园,现正在全力打造大梁家河环线田园综合体,共涉及贫困人口3851人,有效带动了沿线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就要处理好短期效果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坚持‘长短结合\’,产业扶持助贫困户脱贫中,根据贫困户意愿,既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要谋划长远,真正帮助贫困户增加‘造血\’功能。”在一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县长宋满红说。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延川县强力推进“枣果棚畜”四大主导长效扶贫产业,将劳务输出、中药材及小众产业等作为短期扶贫产业,2015年至2016年,脱贫4070户11792人。今年,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完善大扶贫格局,产业、医疗、水、电、路、通信等得到进一步保障。上半年,农业产业实现产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33元,同比增长15.8%。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2017年,延川县瞄准“三变”改革,在全县确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18个,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和实践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些新经验、新做法。

“老话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张家屯今年可算是翻身了,以前产业发展不起来,为了挣钱大家只能出去打工。但现在我们这些打工的人回了村,能挣上三份钱呢。”张家屯村民张富平喜滋滋地说。

张家屯正在全力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村级“三变”改革。今年以来,村党支部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人口、资产、资金折股量化,实行“确权确股到户”的方式,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上,针对企业、村集体、一般农户、贫困户分别制订了固定分红、折股分红、量化分红、借鸡还蛋、借牛下犊、集中代养、股金分红7种产业合作模式。

如今的张家屯,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山地正在变台地种植苹果,川道修圈建棚搞养殖……村上先后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延川有限公司、延川世礼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家河大山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千亩山地苹果园、百头养牛小区等产业,把村民手中的“散资源”变成了“活资本”。

“这样一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也跟着富裕了,只要在村上的,都是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就拿贫困户党智齐一家来说,土地流转8亩,加上村集体各种分红下来6000元左右,再加上在果园打工赚下的近2万多元,他这一年下来最少也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张家屯村党支部书记高志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老百姓腰包鼓了,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更多的人因为发展产业而脱了贫、致了富,这就是产业促脱贫的最好体现。”县委书记张永祥如是说。

新闻推荐

1200件防寒服送给贫困户

“有了防寒服,这个冬天我们再也不怕冷了。”11月29日,延川县杨家圪台行政村贫困户闫怀友穿上新衣服后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感谢镇政府和爱心人士。据了解,为贫困户捐赠羽绒服的爱心人士叫吴小虎(左一),是...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