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开出“良方”特色农业遍地生“金” ——市农业局以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本报讯(记者 刘小艳)杨家圪台镇上大木村是延川县海拔较高的村庄,土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年广种薄收。政府经过多次考察,在这里培育了几百亩的苹果示范园,让村民们都跟着发展苹果产业,如今,果园里已经大面积挂果。村民刘秦州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他的17亩果园全部挂果,卖了个好价钱,有了收益后,他第一个申请退出贫困户。
这只是延安市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延安有基本农田519.6万亩,总人口2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8万人。多年来,全市农业部门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加快培育壮大林果、棚栽、草畜等特色产业。当前全市在册适宜发展产业贫困户1.5898万户4.9317万人,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夯实筑牢了群众脱贫基础,让农民真正尝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甜头。
家家有项目 户户有产业
同上大木村一样,杨家圪台镇还鼓励其他村组也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截至目前,全镇种植苹果面积达到5.2万亩,人均4亩,总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丘陵沟壑连绵,自然的恩赐,让这里成为全球唯一全部符合7项苹果生长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也成为延安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目前,全市13个县区全部为省级苹果基地县,实现了基地县全覆盖,为陕西省第一,全国仅有。“延安苹果”已完成商标注册,正式成为全市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57.9亿元。2016年底,延安从事苹果产业的村民达23万多户、近100万人,分别占到农村总户数和农业总人口的68%、74%。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苹果种植总面积达12.5万亩,挂果面积6.8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8.2万吨,产值2.7亿元。
“现在村民一有空就在自家大棚里忙活。”在安塞区化子坪镇徐坪村村口,74岁的鲍建富笑呵呵地说,“村上大多数家户都有大棚,收入都不错,每个棚一年下来能有个5万多元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出去打工的。”
为实现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致富产品,延安市在发展苹果主导产业的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立足已有的苹果、蔬菜、畜牧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食用菌、养蜂、马铃薯、小杂粮、苗木花卉等区域性、短平快“小众产业”,拓宽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林下种养、光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全方位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合作社+贫困户” 增收致富有帮手
“有了合作社这座‘靠山\’,养殖、管理、销售我们都不用愁了。”谈起加入合作社带来的实惠,雷永红高兴地说。
富县牛武镇深家沟村村民雷永红是一名养殖户。过去由于身体有病,干不成重活,同时缺乏技术和经验,一直待在家里。后来,他加入了富县牛武镇大红公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鸡苗供给、技术指导下,他养了400只鸡,当年就增收1万余元。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延安市不断创新***模式,通过以奖代补政策,调动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有产业无品牌、附加值低,贫困户发展有产业、经营没经验,产业发展资金困难等问题,形成了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园区吸纳、互助合作扶持等多种扶贫形式,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引进企业家回村投资发展,将贫困户的土地统一进行流转,建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民以土地入股,到示范园打工,既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还激活了土地资源,带动50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6300多元;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资源折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进村……
这样的例子,在这片土地上数不胜数。
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省、市级果业龙头企业51个、专业合作社1037个、家庭农场179户。全市968家企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带动1.01万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户均收入在1.3万元以上,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
新闻推荐
延川县与外地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助力文化旅游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杨美蓉)11月23日,延川县与中国交通第二公路局以及西安经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签订4个基础设施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很大程度地提高延川县百姓的文化生活水平,并成...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