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独自看路遥

安庆晚报 2017-11-21 00:00 大字

佛刘

黄昏时分,我走进了延安大学的校园,没有人注意到我的行踪,即便是门口的两个门卫也懒得看我一眼。我自忖他们一定是把我看成校园的一个老师或者工作人员什么了,我也落得一个从容。

校园里整洁而安静,一些三三两两的学生散布于各个小径。正是吃饭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去食堂,也可能是去图书馆,或者其它什么地方,他们的身影多少让我有些羡慕,如果说这辈子还有遗憾的话,那便是没有读过正式的大学,这一点我倒是比不上路遥先生了,尽管他的童年生活艰苦,尽管他的青年时代生活也不怎么如意,但是能走进延安大学成为了一个大学生,却也是一个不简单的成绩。延安大学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命运,如果他自己也这么认为的话。

1973年,路遥考上了延安大学,据说他的数学只考了22分,但是语文却有83分之多。以他的高考成绩,延川县推荐他上陕师大,但是陕师大的政审没有通过,最后他只好去了延安大学。不知道这是延安大学的幸事,还是路遥的幸事。现在,人们了解延安大学似乎都要从路遥开始,路遥成了这个大学最醒目的招牌。

问了几个学生,才从回民食堂的门口向右拐,开始是一段很蜿蜒的土路,正抱怨学校不重视路遥墓时,土路才和一条窄窄的水泥路相搭,原来这段土路是一条捷径,要走正式的道路可能会多走上一段距离。抱怨没有了,只是我一个人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多少有些孤单。

从道路两旁的草木上可以看出,来拜谒路遥墓的人可能不多,那些长势良好的草木甚至把枝叶伸到小路上来,却也没有遭到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山叫文汇山,半山腰中一块由申沛昌所题写于2000年11月的石碑告诉我的。申沛昌是1987年延安大学的党委书记,据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延安大学才走上正轨。只可惜,路遥没有用过那么宽敞的教室,也没有用上那么漂亮的图书馆,他只在延安大学的窑洞里完成了学业,直到最后,也只能以鸟瞰的姿势来注视着脚下这片曾改变他命运的校舍。

山路七拐八拐,山上的树木并不茂盛,好像营养不良似的。中途有一个墓碑,我以为是路遥的,但看雕像,却又不像,绕到碑后,才依稀从已经脱落的碑文中知道那是一个外国女教授的墓碑。

一个外国的女教授,把人生的最后栖息地选在文汇山,答案只能有两个,一是她热爱这片土地,二是怕路遥一个人寂寞。当然这样的猜想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主观判断,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仁人志士长眠在这里,这样才不负文汇山的风水地脉。

终于看到了路遥的墓碑,那一刻,似乎所有的黄土高坡都岑寂了,落日的余晖给所有的高原都罩上了一层暮光,我看到了路遥的眼睛,厚厚镜片后面的目光充满了对世事的洞察和思考。从他的角度远眺,不远处就是延河,面对着不舍昼夜一路奔腾的母亲河,这一刻,他该有怎样的思虑?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样的概括无疑很适合路遥的一生。可以说,他的写作真的就像一头中年的牛。在他的长篇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们都能体会他写作的艰苦,不吃饭,或者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以烟代饭来度过那漫长的一天。路遥的写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要不他也不会英年早逝。而在这样的呕心沥血之后,他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是《人生》《平凡的世界》,是永远烈火重生一样的精神力量。

这样的精神力量,正是我辈所需要的。作为一个后来的从文者,他是灯塔,永远照耀在我前行的路上。

对着墓碑,我恭敬地三鞠躬,我已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

下山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学生正爬上来,我们四目相对,他很快就错过了目光,而我却停下脚步望着他向上的身影。他的身影给了我一种欣慰,甚至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

新闻推荐

男子作假骗保 亲友都“患癌”

华商报延安讯(记者张建全)孙某在骗取大病救助款过程中,为获取更高额度救助,为十几个亲朋好友伪造了患癌的病历。近日,延川警方将以孙某为首的涉嫌诈骗医保团伙移送检察机关。今年3月,延川县公安局接到...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