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使黄土高原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伯杰

延安日报 2019-08-13 12:05 大字

傅伯杰,男,1958生,陕西咸阳市人,1989年获北京大学和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环境优秀奖和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

一、植被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从全国来看,黄土高原近二十年来植被覆盖率增加最为显著。据初步统计,2000-2014年,陕西、山西和宁夏三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投入超过450亿元,造林面积达4.8万km2,其中有三分之一为退耕地造林,其他部分来自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还草使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今在延安可以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从植被指数(NDVI)来看,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植被指数呈现增长趋势。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指数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黄土高原引领中国变绿。在黄土高原区域内部,延安植被增加最快,退耕还林还草区域植被指数变化最明显。

二、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有所提升

在土壤保持方面,从2000年到2015年,平均土壤侵蚀由47.37t·ha-1下降到18.77t·ha-1,黄河黄土高原段输沙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相关研究发现坝库、梯田等工程措施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黄土高原产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占54%。2000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植被措施成为了土壤保持的主要贡献者,占57%。在固碳方面,黄土高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显著增加,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区域。

虽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向健康方向发展,但大规模植被恢复也造成蒸散发增加、流域产流和径流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等问题,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壤干层和“小老头树”等现象。相关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已经接近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的阈值,植被恢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加强。

三、粮食产量增加

根据黄土高原各县统计数据,2015年黄土高原粮食总产量比2000年增加56.7%,增加幅度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21.3%的县粮食产量下降,集中在退耕还林还草的主要实施区。以延长县为例,50%~60%的耕地转化成林地,退耕后粮食产量相当于退耕前中低年产量,受环境影响的波动较退耕前变小,虽然粮食产量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保持相对稳定。

黄土高原粮食总产量未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的主要原因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化肥使用的增加提高了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参与退耕的耕地多为坡耕地,粮食单产低,在粮食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较少;治沟造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增加了耕地面积等。

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根据黄土高原各县统计数据,2000-2015年黄土高原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164.5%,农林牧渔从业比例从72.3%下降到57.9%,2000-2010年黄土高原城市化率提高13.2%。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受到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生态工程等多种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退耕工程促使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劳动或外出务工,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吸引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减轻农村土地压力。相关研究需要加强对退耕工程社会经济效应的综合定量评估,揭示退耕工程影响社会经济的路径和过程。

小结: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黄土高原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植被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土壤保持、固碳等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整体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成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社会经济效应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新闻推荐

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占了四分之一 陕西两家上榜 连续五年都是“老面孔”

2019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国家公布《财富》世界500强名单在本周一出炉。中国上榜企业创下新高,而陕西入围企业连续五年是...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