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圣地延安新风景
本报记者王婕妤通讯员常海浪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家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颁布,为农村劳动力带来了更多创业创新的机会。农民工、大中专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主和“海归”人员,带着满腔热情回到农村创业,去实现理想,同时带动了更多人就业。
在圣地延安,就有一批热血创业者,他们充分运用各自所学知识,回到家乡创办了产业,从而让更多群众实现就业。2月11日,记者见到3名返乡创业者,听他们讲述带领群众致富的故事。
退伍不褪色返乡创业更有干劲
贺旭旭是延长县黑家堡镇孙吉屯香菇种植项目负责人。2010年退伍之后,他被分配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过起了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状态。
“我这个人喜欢折腾,大学毕业后去当兵,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把自己在学校和部队学到的知识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贺旭旭说,考虑再三后,他辞掉了工作,回到他的家乡孙吉屯村,建起香菇种植基地。从学习种植技术,引进大型加工机械,再到外出洽谈销售,贺旭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奋斗。他将自己的香菇种植技术免费教给当地村民,帮助他们建香菇种植大棚。他还积极开展香菇收购业务,解决周边群众收入低、销售难的问题。一年下来,他的香菇种植基地带动了当地134户213人增收,其中贫困户157人,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2017年,延长县实施依托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举措,通过稳定就业以及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长效脱贫,这正与贺旭旭建立香菇种植基地的初衷不谋而合。乘着政策的东风,贺旭旭的香菇种植基地在苏陕扶贫协作的帮助下,获得了来自无锡市的部分资金支持。
贺旭旭说,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扩大香菇深加工产业规模,让越来越多的周边村民受益。
敢想敢干为农村注入新活力
延安市志丹县腾富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霄,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农业受季节影响较大,一般到了冬季,大部分农民都会赋闲在家。而对于贫困户来说,却是最难熬的日子,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针对这一情况,张霄通过到外地考察,并与当地村民商量后决定创办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定要办大办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到更多人。”张霄满怀热情,流转了当地村民的土地,又免费给村民送去不少幼兔,让他们进行养殖。他通过代养、代产、代销的方式,不断扩大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现在,张霄的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的兔子累计出栏20万只以上,帮助15名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张霄的家庭条件其实并不好,他深知贫困对于一个家庭的影响有多大,所以他创办合作社的原则就是优先帮助贫困群体。2018年,腾富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志丹县人社部门认定为社区工厂,给予了相应的政策补贴。张霄说,这是政府对他最大的支持,也是对他作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一种肯定。
带着技术返乡做好致富带头人
今年43岁的冯译,是延安恒业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3年前,在外务工的冯译回到家乡,看到政府给予创业者优惠的创业政策,他决定在自己的不惑之年做出改变。
2016年7月,冯译在延安市宝塔区政府的组织带领下,前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考察学习后,决定引进高科技无污染的发酵床养猪技术,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冯译认识到,要想产品卖个好价钱,就要提高品质。在创业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科技引领,严格按照发酵床养猪技术,将锯末屑、粉碎的秸秆、稻壳、微生物添加剂和米糠等辅助发酵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形成垫料铺在猪舍发酵池内,再将猪崽儿直接放在发酵床上饲养,实现了环保、无污染养殖。“前期投入成本特别大,我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即使这样,资金还是短缺。”冯译说,“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技术上的投入不能停。”
克服了种种困难后,冯译获得了成功,第一年出栏发酵床养殖的无公害生猪1000头,产值达到300万元左右,利润近100万元。创业成功了,企业壮大了,冯译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受益。2018年年初,他把自己的公司建成了扶贫爱心企业,通过让贫困户入股参与到企业中,企业按照保底返利、托管分红的原则,让贫困户获利分红。目前,已有118户贫困户入股公司。
如今,像贺旭旭、张霄、冯译这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业者在陕北农村还有很多。他们,正成为圣地延安这片热土上的一道新风景。
新闻推荐
1月22日,延长县张家滩镇韩家村开展了冬季果园管理“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韩家村及周边各村200多名果农参加。活动...
延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