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食用菌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 ——记延长县蘑菇种植专家李卫东

西北信息报 2017-11-24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宏科 通讯员 卓富昌

“我有两个20多米的棚,去年种蘑菇卖了1万多元。”延长县滑里河村民郭军平说。“我2016年种蘑菇卖了2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要达到4万元,这比以前种地强多了。”延长县西苏家河村民孙老汉高兴地说。近年来,延长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卫东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引领下,均实现了增收致富。

专心菌菇种植二十年

延长县刘付家塬村民李卫东,于1995年毕业延安体校后,曾先后当过保安,做过养殖业,去过深圳,不甘平凡的李卫东一直谋划着创业。机会不负有心人,1998年的一天,他到姑姑李延花家吃了姑姑亲自种植的蘑菇,感到口味不错,然后他便向姑姑了解了种植蘑菇技术、投资等事项,于是,他萌生了种植蘑菇的念头。

“通过查资料和姑姑的帮助,我用家里的两孔窑洞,装了1000多个菌棒,当年就收益1000多元。挣了钱,我有信心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慢慢地开始扩大规模。”1998年,在姑姑的帮助下,李卫东成功赚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随后的十几年里,李卫东不仅从书上学习种植菌菇经验,还跑遍延安、西安、铜川、渭南等地生产菌菇的大厂子,学习先进的菌菇种植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李卫东用学到的知识和管理经验使他种蘑菇收益直线上升。1998年,靠着两个窑洞,收益1000多元;2002年,用一个20多米的棚,一年挣了近3万元;2008年,扩建到7个棚后,每年有固定收入15万元到20万元;2015年,李卫东用妻子和自己名字中共同的“卫”字命名,创办了“卫卫蘑菇种植家庭农场”。

三年来,280户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实现增收致富

走进李卫东的菌菇种植棚里,万多个叠放整齐的冬菇菌棒进入笔者的视线,场面非常壮观。“现如今,就近的滑里河、西苏家河等适宜发展菌菇的川道村在册贫困户为发展对象。去年凡是种植菌菇的贫困户差不多能挣到2万元。”李卫东说。

鉴于食用菌营养价值高、投资小、见效快,占地少等特点,而且延长县县城市场需求量大,延长县扶贫局就把李卫东的公司引进延长县交口镇重点贫困村刘家河便民服务中心,帮助该村村民脱贫致富。

2015年10月,刚建成的两个100米×8.5米的标准化大棚吸引了刘家河川道180户贫困户参与,每个贫困户发了600个菌菇棒,户均收入三四千元。2016年,为每户发1000到2000多个菌菇棒,户均纯收入近万元;依托菌菇种植的收益,安沟村32户贫困户也加入了菌菇种植,当年户均收入就达三四千元。从2015年至2017年11月,卫东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带动贫困户280户,累计创造产业价值近300万元。

据延长县刘家河便民服务中心支部书记李伟军介绍,贫困户与基地在发菌棒时签订协议,由基地负责免费向贫困户提供菌棒、全程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贫困户只要掌握种植技术和提供场所即可;政府的作用是协调资金,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同时监督企业建立产品销售平台,保证农户的产品能有销售渠道,确保脱贫致富。

李卫东还打算购进一批加工设备,把农民卖不了的菌菇回收,加工后外销;通过考察,引进先进设备,把菌棒产菇后废弃的下脚料制成化肥卖出去。

“来到交口镇发展,我就会尽我所能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只要大家赚钱了,才能体现我种植菌菇20年的价值所在。”李卫东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发挥科技作用建设现代农业

延长县蓝耳朵养殖专业协会理事长孙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论断,引...

延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