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发现回眸

延安日报 2017-11-08 01:37 大字

渭南日报记者 王宪辉 杨晓妍

公元1091年,时间已经是深秋,江苏镇江一座叫梦溪园的宅子里。入夜风起,一位两鬓苍白、书生模样的老人,端坐案前,磨墨展纸,郑重地写下:“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此人是步入暮年的沈括,他所写的正是《梦溪笔谈》。

“高奴”是秦汉时延长的旧称,而“脂水”就是石油。沈括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人,而且还天才般地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延长,因延河由县境自西向东长流入黄河而得名。但它的“暴得大名”,却是因为石油。在延长县小学西教学区操场内,可以看到一口油井的遗址,此即“延一井”——我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延一井”比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所自称的世界陆上第一口油井还要早500多年。

沧桑无言的油井,锈迹斑斑的锅炉,高耸的井架,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辉煌过往。然而,“延一井”的开采和使用历史,却充满了无奈和心酸。清末我国近代工业开始萌芽,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清政府每年进口石油所需花费的白银高达1500万两。1903年,德商世昌洋行企图在延长开采石油。事发后,国内尤其是陕西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人民护路保矿爱国运动的声援下,迫使清政府将开采权收归国有。1904年(光绪三十年)10月,延长知县佘元章向陕西巡抚曹鸿勋提出考察报告。经曹鸿勋奏请朝廷,当年11月“延长石油”获准试办。1905年,清政府划拨地方官银8.1万两为开办资金,指定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筹办“延长石油官厂”。1906年,清政府从日本购回钻机和炼油设备,并聘请日本技师佐腾弥市郎和一些技手、工匠来延长钻探开采。但是,由于设备沉重,道路不畅,运输又成了问题。于是清政府派遣军队,修建了一条从铜川到延长的驿道,最终将设备顺利运回。1907年,“延一井”井位勘定,钻至68.89米处时始见旺油。经简单加工后送去西安检验,得到“烟微光白,可与进口煤油媲美”的称誉。随后持续深入,钻至81米处完井,初日产原油1~1.5吨,终结了美国“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荒谬论断。

“延一井”于1934年枯竭,累计开采十余年,采油量达2550吨。在此期间,“延一井”生产出了石蜡、擦枪油等石油工业产品,为解决革命的燃眉之急作出了巨大贡献。1935年4月,刘志丹解放延长,“延长石油官厂”更名“延长石油厂”,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1944年5月25日,毛泽东为当时的厂长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以示鼓励。1978年,“延一井”钻深至152米,压裂后初日产原油3000公斤,后又逐渐枯竭。1985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石油部长康世恩为“延一井”题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并在庆祝延长油矿建矿80周年之际,树碑纪念。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延一井”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中华之最”,延长有了“石油圣地”之说。

延长油矿是中国陆上发现和开发最早的天然油矿。从1905年成立延长石油官厂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不仅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论断,而且培养了大量石油人才,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

如今,围绕“延一井”的石油广场和石油博物馆正在建设,尽管已经枯竭,但它仍然是很多石油人“寻根问祖”的去处。因为“延一井”是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是一面指引方向的旗帜,是一个创造神话的源头。

新闻推荐

聆听家风故事

近日,延长县纪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建设好家风·喜迎十九大”主题宣讲活动,把家风建设带进了社区。在该县东征会议旧址,纪委宣传室干部组织附近居民和社区工作者,通过聊天、拉家常的方式,讲述群众身...

延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