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土”到“青山”:一位中国农民的生态见证 新华社记者 吴鸿波 徐汉 周永穗
正午时分,走出甜瓜大棚,马有恩往山上去。他查看完自家的瓜秧,便去瞧瞧自己亲手栽下的树:沙棘、刺槐、山杏、山桃……
山上原先没有这些树,有的是口粮田,“十年九旱,广种薄收”。
“年轻的时候,这里都是望不到头的黄土,最怕的就是刮风下雨,刮起来的是土,冲下来的是泥浆。”55岁的马有恩说。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金佛坪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多少代人,一年到头,面朝黄土,靠天吃饭。多少年来,黄土高坡,人垦畜踏,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改变始于20多年前。1998年,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当时一亩地一年补助200斤口粮、50元树苗费和20元管护费。”马有恩算过账,退耕还林,不赔钱。
“只要能保证口粮,谁不想让这光秃秃的山变绿?”
说干就干,他和妻子带着锄头,当时11岁的小儿子牵着毛驴驮着树苗,一家人一起去种树。
后来,马有恩在保留的基本农田上种起了甜瓜,建设的两个大棚占了六亩地,由县政府资助,他一分钱没花。如今,这甜瓜大棚,一年能收三茬,全年下来,收入十余万元。
在马有恩看来,这甜瓜产业好得很,“不占一分林,不减一丁绿。”
目前,吴起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79万亩,是全国退耕还林“退得最早、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以沙棘、甜瓜为主的林果业,以湖羊为主的草畜业成了吴起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在中国,像马有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174亿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成林面积占全球同期增绿面积的4%以上,中国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山绿了,风沙也少了,空气也好了,山体涵养得住水,山洪和泥石流也少了。”马有恩说。
20多年过去了,树苗长成密林,为一方水土遮风挡雨,让一方百姓不再走靠天收的穷路。
傍山居,有树好。
谁不想让这光秃秃的山变绿?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国旗)吴起县供电分公司以“先行党建+安全管理”为主题,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安全知识学习...
吴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