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农”事业发展成就巡礼·退耕还林篇 荒山披绿 生活变美

陕西农村报 2019-09-25 08:56 大字

?“治沙女杰”牛玉琴查看樟子松长势。

?吴起县铁边城镇杨庙台村村民许志洲在杏树下除草。

?被青山环抱的延安市城区。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村民孔繁华在采摘早熟苹果。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70年来,陕西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多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使得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退耕还林还草资金惠及300万农户1000余万农民。如今,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人富了,大美陕西正呈现出一幅“绿肥黄瘦”的生动画面。

1 黄土高坡由黄变绿由绿变美

1999年起,延安抓住机遇,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吴起县南沟村村民闫志雄,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种树,把树苗放在背篓中,匍匐着身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山梁。

宝塔区南泥湾镇干部侯秀珍,扛着一把镢头在生产一线带领当地村民植树造林,挖坑、栽树、填土……一干就是3年。

和延安一样,榆林人民曾经也饱受生态环境恶劣之苦。

“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村民的生活写照。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让全家过上好日子,1984年冬,35岁的农妇牛玉琴和丈夫承包了村子北边的1万亩荒地准备治沙。

“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亩荒地绿起来。”此后,牛玉琴全家用人背驴驮的方式运送树苗,栽植杨树、榆树、沙柳等近10万株,使承包的1万亩荒沙地得到初步治理。经过不懈努力,牛玉琴的治沙面积从1万亩、2万亩、9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1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长到70%以上。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0.92%增长到43.06%;黄土高原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由原来的8亿吨减少到4亿吨;北部沙区每年沙尘暴天数由过去的66天下降为24天,昔日的黄土高坡实现“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历史性巨变。

2 特色产业兴起 产业结构优化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吴起县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县整体封山禁牧。通过20年的退耕还林,吴起的荒山荒坡减少了150余万亩,林草面积增加了300余万亩。“一减一增”加速了吴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舍饲养羊做大了养殖业规模,精细耕作做活了小杂粮品牌,丰富的林业资源催生了沙棘、山桃、山杏等林果业,养鸡、养猪、养蜂等林下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吴起县沙棘面积达180万亩,成为全国第一大县。

来自陕西省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退耕区农民从事设施农业、林果业、草畜业和劳务输出等收入已占到农户总收入的70%左右,特别是经济林果业得到快速发展。全省退耕还林发展核桃、红枣、茶叶等经济林总面积1000余万亩,基本形成了秦巴山区以核桃、板栗为主,渭北旱塬区以核桃、花椒、柿子为主,黄土高原区以红枣、山地苹果为主的区域经济林发展格局。广大退耕农户生产方式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形成了一大批经济林专业村、专业户,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3农民转变观念 收入节节攀升

“退耕还林转变了农民过去广种薄收的观念,要相信靠精细化管理才能挣钱。”宝塔区枣园镇温家沟村村民李有成笑着说。

李有成家以前有十几亩坡地,每年辛苦劳作,收入却难以保证。退耕还林后,李有成和村民一起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川道耕地上动起了脑筋。从露天种植蔬菜、瓜果,到建拱棚,再到标准设施大棚,几经尝试,如今的温家沟村已建起了设施农业产业园,葡萄、草莓、香瓜、西瓜一应俱全,人均年收入接近2万元。

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村民孔繁华在退耕还林开始后,将自家的20余亩山地全部栽上了苹果树,收益稳定。

吴起县铁边城镇杨庙台村村民许志洲在退耕的90余亩地里,栽了山桃、山杏、沙棘、刺槐等,一年收入3万元以上。

退耕还林以来,由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全省粮食生产没有受到影响,年均粮食产量与退耕前基本持平。国家投入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为广大退耕户提供了生活保障。

退耕还林“还”出了好生活。目前,全省新建和改造经济林1157万亩,带动贫困人口73.6万人,年人均增收550元;退耕还林还草资金惠及300万农户1000余万农民,人均获益3700元,实现了“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双赢”目标。

9月5日,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上,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感慨地说:“延安绿了,榆林也绿了,绿染陕北,绿肥黄瘦陕西美。绿色,就像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三秦大地上,陕西披上了一身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绿装。”

新闻推荐

省国防系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职工合唱汇演 郭大为出席

本报讯(记者刘强)9月18日,省国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职工合唱汇演在中国航发西航集团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举行。省人大常...

吴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