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命都交出去了,只为有个好生态”
“我是退耕还林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当时,政府开始封山禁牧,搞退耕还林,农民都不同意。因为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养羊,最少的也有50多只。我当时是村主任,明白这些羊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他们的命啊!”吴起县五谷城乡马湫沟村原村主任赵志亮谈及当时不愿退的原因说道,因为当时种的小米、荞麦、洋芋及杂粮,一亩地一年纯收入只有20多元,所以家里主要收入还是养羊。
面对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实际情况,加上退耕的土地政府还发补助,赵志亮转变观念,并挨家挨户地为群众做思想工作,带头把自己家的羊卖了。随后,经过政府和村上为其他人做思想工作,全村的羊都卖光了,村民在退耕的地里进行植树造林。
“从1998年国家第一轮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60元,到2007年国家出台政策,把补贴再延续8年每亩补助90元,政策越来越好。收入有了保障,农民心里也踏实了。政府给退耕还林户的补贴比原先种粮强多了,村里的男人、婆姨每天上山栽树,甚至连老人和孩子也抢着去。”说起退耕还林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变化,赵志亮高兴地说,几年后,满山都变成绿色了。灌乔木、桃树、杏树等树木绿树成荫,山上郁郁葱葱,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年降水量也增加了。如今,马湫沟村民的生活都比以前好多了。2018年,村民山桃、山杏、沙棘户均收入1万多元,外出务工和种粮食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万元。
说起当时的决定,赵志亮开玩笑说:“当时真的是把命都交出去了,只为有个好生态。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值得。”
像马湫沟村一样,吴起县的其他村子也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种草,舍饲圈养发展小尾寒羊,不仅造就了吴起全县的绿水青山,还使群众获得了经济收益。
如今的吴起,已是绿波荡漾,蓝天碧空如洗,空气沁人心脾,无不诉说着退耕还林建设的斐然成果。退耕还林带来的“绿水青山”不仅彻底扭转了当地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还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催生了新的“生态经济”。
据了解,20年来,吴起县累计退耕还林244.79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面积190.67万亩(退耕地99.28万亩);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2017年的587.5mm。吴起县已经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先后被授予“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扫码观看详细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退耕还林20年系列报道本报记者赖雅芬“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
吴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吴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