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吴起观“绿海”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退耕还林20年系列报道
编者按: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从1999年开始,陕西省开展退耕还林试点,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陕西省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省份,为三秦大地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退耕还林20年”系列报道,综合展示陕西省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丰硕成果和典型经验。
本报记者 赖雅芬
8月13日,立秋不久的吴起微微泛凉。站在胜利山上四下望去,只见沟沟岔岔、梁梁峁峁间,处处草木葱茏,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当年黄沙漫天、生态恶劣的裸露沟壑已经难觅踪迹。
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里,墙上那一幅幅对比明显的“山水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退耕还林以来该县发生的巨大变化。顺着时光隧道向展览馆二楼走去,由黄变绿的灯光让人深刻地领略到如今的吴起绿树成荫、林业经济硕果累累的美好景象。
1998年,吴起县作出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决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县整体封山禁牧。当年一次性淘汰出栏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
2012年,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成为全国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份,一跃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
2013年,吴起县开启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至今已完成还林面积21.3万亩。
2015年,吴起县启动实施县级财政造林补贴,完成荒山造林31.6万亩,山水林田湖荒漠化治理6万亩,再次掀起了生态建设的新高潮。
……
20年过去了,吴起县实现了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的华丽转变。
作为一位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林业”人,吴起县林业局原局长吴宗凯见证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艰辛历程。
“1998年以前,吴起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4%,到2018年,已经达到23.45%。”吴宗凯说,“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吴起就要增加5.6万亩森林。你算算,这些年来,我们一共造了多少亩林子!”
数字令人欣慰,但过程却异常曲折。令吴宗凯印象深刻的是,禁牧之初,很多农民跑去责问当时任吴起县委书记的郝飚:“凭啥老祖宗几辈都放羊,现在你就不让放了?你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有个老汉甚至扬言要把羊赶到县委大院里。
郝飚解释道,以吴起当时的环境,18亩天然草场才能养一只羊,但是人工种植的草场,一亩就可以养两只羊,相差了几十倍啊!
吴宗凯告诉记者,这本账,郝飚书记曾反复算给来找他“算账”的群众:“你说老祖宗几辈都放羊,那你富了吗?你要是富了,就按你的路子走;你要是没富,就按我的路子走。”就这样,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主动封山禁牧。
其实早在吴起县提出封山禁牧之前,铁边城镇杨庙台村的许志洲就不再上山放牧,而是自己种草圈养。8月13日,说起当年的事,75岁的许志洲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大部分农民以放羊为生,羊子的四个蹄子就像四把剪刀,一张嘴就像一把刀子,对生态破坏非常严重。”许志洲说,“于是1996年,我就自己种草开始圈养,并把原来的土山羊换成小尾寒羊,一只小尾寒羊的价格是土山羊的10多倍。郝书记看我养小尾寒羊收益好,就在全县推广。”
这些年来,许志洲在退耕的90多亩地里栽了山桃、山杏、刺槐、沙棘等。“今年山桃大丰收,目前收了2000斤桃核,卖了6000元。以前一家两三个劳力一年到头好好干,最多收入五六千元,上万元的都很少。现在光我们老两口,一年收入至少都在3万元以上,退耕还林让山青了,水绿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看着院子里晒得满满当当的山桃核,许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吴起县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87元增加到现在的10956元。在最新的卫星遥感图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县的地貌轮廓。
再到吴起观“绿海”,“新”的吴起向我们发出了“心”的召唤。
新闻推荐
年过六旬的李树和曾是一名“陕北油老板”,靠着打油气井、运输石油,勤快肯干的李树和成为当地先富起来的能人。但整日面对...
吴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吴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