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沟地巧变富民山 吴起农民李树和的“两山论”家庭实践

延安日报 2019-04-17 11:33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垠山 谷嫦瑜 通讯员 康彦创

题记:“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20年前吴起的自然生态极度脆弱,边远地方的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吴起人民决定向贫困宣战,在全国率先全域实行“退耕还林”,彻底结束祖祖辈辈广为流传的“放羊娃的故事”。如今,山青水盈民心喜,吴起生态发生了嬗变。20年的实践当中,吴起摸索出了很多的造林经验,涌现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造林故事……

“你现在能看见的都是我这些年种下的树,再过8年,这一片全部都要交还给我们村的村民。”站在吴起县铁边城镇海拔1680米的太皇山顶,顺着村民李树和手指的方向,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山杏花以及含苞待放的苹果花,犹如一幅春天的画卷。很难想象,眼前2.5万余亩的山林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常年在外做生意的李树和始终关注着村子的发展,一直思谋着为村上干点啥。听说国家有政策个人也可以承包荒山发展林业,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回村,从村民手中流转荒山洼地,尝试成立了家庭林场。

“就让我来试试这条路”

铁边城镇李台子村寨子湾小组距吴起县城80公里,地处偏远,山大沟深,高冷干旱,群众生活困难。为了生计,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李树和就是走出去较早的一批人。前些年,头脑灵活的他靠搞运输挣了一些钱。2015年,为了让老宅门前变绿,李树和到县林业局买树苗,碰巧遇上了县上一名副县长,得知他的真实想法后,该副县长鼓励他可以在铁边城镇带头成立家庭林场,为本村的生态扶贫做一个尝试。

“我们这个地方高冷干旱,林木栽植难度大,短期是见不到效益的。走家庭林场这个路子,需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作为吴起人,挣不挣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村的荒山变绿,让村子里的老乡脱贫致富。”63岁的李树和提起种树这一档子事,心劲十足。

“在核定李台子村村民林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我们彻底清理村集体和群众的林地资源资产归属权,将农户退耕地和‘四荒地’、沟洼地承包给李树和的家庭林场。”铁边城镇党委书记齐增民告诉记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家庭林场奠定了基础。

在政策的支持下,李树和流转承包了李台子村2.5万亩荒山,同时与村民定下协议,“12年内林场的林木和效益归李树和所有,之后林场无偿归村民所有。”说干就干,修路拉电,挖坑种树,李树和让李台子村的荒山慢慢变了样。

“要是好事,人家都憨着了?就你在外边折腾了几年,有‘远见’……”采访中得知,李树和当初成立“家庭林场”遭到了家人、朋友的质疑劝阻。李树和长叹一口气,“我们这地方种树成活率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干旱。但我就想,树木只有成林才能更具保水作用,换句话说,种得越多,成活的几率越大。”当初性格倔强的他,决心要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山上种出一个“花果山”。

天不负人。4年过去了,李树和的想法一步步变为现实。

“咱吴起也能种出好苹果”

“这几年,我觉得我的钱花得一点也不冤枉。”从栽下第一颗油松开始,李树和已累计投入500多万元。他热情地邀请记者一定要去看看自己的“花果山”。“山桃树耐旱,三四年就挂果,盛果期有十几年。按一斤桃仁卖3元算,一亩山桃树每年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等树都长起来了,我还能继续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一路上走走停停,李树和一直掰着手指头算他的经济账,一脸兴奋。

“你们看看我的苹果园,怎么样?比南边县上也不差吧?”来到一片向阳坡地,只见一排排修剪整齐的苹果树布满了花芽。李树和自豪地说:“这200亩果园光选苗子我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市上这两年提出的苹果后整理,让我们农民获益不少。”基于延安苹果产业的良好效益,李树和就盘算种苹果。但是吴起偏北,自己村上又是吴起县的西北边,地理和气候条件更差。2016年,李树和第一次种植的果苗没有一株成活。不死心的他又拉上延安市果业局的专家一起出去考察,最终选定了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苗子。

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李树和的果园能实现三年挂果,一是苗子选得好,二是管理精细,三是位置都选在了阳面。”市果业局刘广东告诉记者,像李树和这样的短枝品种能实现三年挂果的,在南边的苹果大县都是很少见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树和能够认真按照专家的指导进行管护。“李树和的果园在吴起县都是地理位置差的地方,他能把果树管好,就说明整个吴起县都能栽植苹果树。”

“家庭林场是全村人的希望”

李台子村村民李文成身有残疾不能外出打工,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自“树和家庭林场”成立后,他和妻子在家门口就上了班,春秋两季植树,算下来两人一年能收入上万元。“我看李树和的苹果园弄得好,今年都能挂果了,我也打算在自己地里种上苹果,这收入肯定好。”李文成激动地说,“李树和的家庭农场不仅救了我们的穷,也让我们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因老母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孩子又都在上学,50岁的刘志斌只能在家里务农养猪。去年的市场不好,养猪也没挣下钱,要不是能常在家门口给家庭林场务工,他的日子就更艰难了。

“李树和常和我们开玩笑了,说看着今天是我们给他打工,其实他是给我们打工哩,再过8年,树都成我们自个的了,收入将来也都是我们的。”坐在自家的土炕上,刘志斌一边给老母亲端水,一边笑呵呵地和我们憧憬自己家以后的好光景。

群众靠给林场务工,在家门口就有了致富增收的门路,荒山变绿,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最早种下的山桃树今年也将有收成,李树和的投入也慢慢有了回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是李树和承包荒山的第四个年头,家庭林场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开始显现出来。”据齐增民介绍,目前,在吴起县铁边城镇试点的4个家庭林场,已带动数百户低收入家庭完成造林面积8万多亩。可以说,家庭林场为北部山区走出了一条可推广的新型生态治理路子。

“明年看我这果园的市场效益怎么样,如果能行,我准备和村民一起逐步扩大果园种植面积,把苹果产业规模发展起来留给村民。”对于李树和的想法,刘志斌连声说了三个好,“有了这么多果园,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哩!”

再次回望身后的沟沟峁峁,那一片或红或粉的桃花杏花,还有含苞待放的苹果花,李树和的眼中闪现出了只有收获时才有的喜悦。

新闻推荐

用干事创业“激情”提升高质量发展“热情” 吴起县以干部作风大转变促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陕西日报》记者王雄通讯员樊燚成4月的吴起,一派勃勃生机。在新时代的春天里,干部转作风,群众谋发展,人心齐思谋进取的良好...

吴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吴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