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迹讲述小城故事用 高度速度承载梦想 改革开放四十年看吴起辉煌巨变

延安日报 2018-10-11 15:10 大字

●吴起香醋远销各省市

●10万亩苹果产业即将成为吴起群众的主导产业

通讯员 樊燚成 贺贵荣 本报记者 王锋

改革开放,犹如春日一雷,拉开了国家支持发展、群众要摘掉“穷帽”奔小康的大幕。40年的栉风沐雨,40年的艰苦奋斗,吴起人让山河换了颜色,让沧海变了桑田。吴起人在奋斗的过程中,用足迹讲述着小城故事。

因长征落脚点而举世闻名的小镇吴起,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贫困,干出了吴起高度,跑出了吴起速度,连续11届跻身陕西十强县。

用数字讲述改革的故事

1987年,改革开放后的第9年,吴起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13亿元,到2017年,吴起县生产总值达到了135.34亿元,翻了1041倍。

“1979年,我在农技站参加工作,全县财政收入全部依靠农林特产税,工商收入微乎其微,全县物品供应依然由百货公司、供销公司等国有企业统一供应。”65岁的王鹏说。他在改革开放后参加工作,一直在农业系统供职,“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我一直在关注县上的发展,今年看县上的两会报告,地区生产总值135.34亿元,翻了1000多倍。”

相对于1987年,吴起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8亿元,是1987年0.1亿元的48.8倍,年均增长10.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4.93亿元,是1987年0.01亿元的10493倍,年均增长26.7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53亿元,是1987年0.02亿元的1276.5倍,年均增长20.13%。

在数字增长的同时,三产比例不断变化,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从1978年到2017年,三产比例分别由77.3∶7.6∶15.1调整为3.6∶77.5∶18.9。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能源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吴起县的经济支柱;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乡村,在乡镇、县城开始创业和打工生涯,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比例迅速扩大。

46岁的庙沟镇村民刘文高曾经当了7年放牛娃,玉米糊糊伴随着他的整个少年。如今,他在县城已经生活了26年,依靠经营的文高猪肉店,每年有八九万元的纯收入,全家人都在县城居住,彻底告别了在农村种大田的生活。

在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同努力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吴起奋斗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经济转型为主线,民生保障为重点,推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多项殊荣。

现代农业竞风流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开始,农村的解放由土改开始。农民自主选择种植品种,政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由广种薄收的粗放型向优质高产高效的集约型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吴起的农业产业在40年间实现了增加值4.88亿元。

“家里的山地过去种的都是麦子,现在坡地都退耕了,剩下宽阔的梯田地都种了苹果了。”长官庙镇李沟村村民李俊会站在自己的果园子里说。

小麦曾经是吴起农村的主要农作物,一到夏天,各个峁梁都是成熟的、金灿灿的小麦。

“尽管种得多,但产量太低,一亩地最多能打个二三百斤,收入低得很。”李俊会从成年起就开始种植小麦,30年后,在政府的号召下,他开始种植苹果。如今,他已经成为长官庙镇的苹果种植“名人”。

改革开放以来,吴起县委、县政府和群众一起不断摸索最适合吴起的产业。如今已经形成了以山地苹果为主,辅助特色种植、盆栽、养殖等产业,实现长短产业结合,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近20年来,吴起县破除妨碍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弊端,在“布新”的过程中不断打破旧有的制度,推陈出新。

1998年,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完成了一次退耕155万亩的创举。农民退耕后,收入不减反增。到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4亿元,粮食产量69380吨,油料产量达到1650吨,水果产量13540吨,其中苹果产量12006吨,在1978年的基础上了翻了数倍。特别是在完成“二次退耕”和开展治沟造地以来,吴起县的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201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级苹果基地县建设机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基地北扩”三大战略,将苹果产业确定为全县农民长期稳步增收的主导产业开发,截至今年春季,全县发展山地苹果10万亩,吴起楸子1万亩。全县苹果产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农业、农村、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年保增收,三年之后稳增收。”吴起县庙沟镇镇长齐君在苹果技能大赛上对各村的参赛队伍斩钉截铁地说。庙沟镇是吴起县苹果大镇,该镇结合长短产业,让农民在果树成型前,不断发展短期种植和养殖产业,确保群众收入不减。

“3年成型,5年挂果,8年进入盛果期,你们一定也会像果业大县一样富裕起来。”在周湾镇罗沟圈村苹果示范园里,果业局技术人员对前来学习技术的果农说。

如今,吴起县在农业发展上,长短产业结合,苹果主导,特色种植、棚栽、养殖等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渠道,农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创新驱动——在大浪中激流勇进

走进吴起,一幅幅标有“陕西十强县”“全国最具经济竞争力的百强中小城市”等广告标语,让吴起人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吹到了延安,惠及了吴起。吴起县从1993年第一口本土企业开采的油井起步,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及时调整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明确提出了把石油开发作为振兴吴起经济的“龙头”产业来抓,带动了全县工业大发展,工业实现增加值101.44亿元,是1987年0.007亿元的14491.4倍。

“在刚开始采油的那几年,家里的光景恓惶得很。”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老工人王健虎说,“现在我们的收入要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得多。”

吴起县石油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一无所有发展至2017年的150.5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的73.7%,居全市第一,走上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并举的快速发展轨道。在技术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吴起县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石油产量连年攀升。2005年原油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成为陕北地区石油产量最大县,在2017年,原油产量达到了530.5万吨。

经过二十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吴起县不仅石油能源崛起,风电等新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县域特色工业体系也在逐渐形成。长城、周湾等乡镇到处都是发电的“大风车”,“只要风电和光伏发电投产了,吴起以后的新能源经济将会代替石油工业,成为吴起最有前景的工业项目。”吴起县经济发展局局长贾治乾说。

强筋壮骨——在更高点腾飞

“这就是吴起的县城旧貌啊,实在是不敢想象。”90后高中生贾宇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张手机翻拍的黑白照片,写照了1980年吴起街道两旁破旧的平房和稀疏的民居。

如今,吴起县城宽阔的马路两旁高楼林立,农村建设一年一个样。曾经让无数人梦想着能住上楼下电话、楼上电视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吴起县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用好每一分钱,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在交通、电力、通信、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县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总体思路,对县城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城中村变成了社区,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县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发展到6.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增加到9.3万人。

合沟、小沟门、燕山台、杨青川口、东原子、白石咀移民搬迁楼群,万圣锦绣家园、东方大厦、石油小区、国际大酒店等一个个住宅小区和商业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县医院迁建,体育馆、展览馆、退耕还林纪念馆、中央红军革命纪念馆、纪念园等相继投用,长征广场、吴起广场、石油广场、和居广场等不同主题的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理想之地。

道路交通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构筑“四横八纵”的道路体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成为吴起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今,吴起县北过境路、迎宾大道等11条市政道路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宗湾子、贺石湾、滨河等5座跨河大桥和宗圪堵人行天桥。吴起县不仅在县城区域内构建发达的交通,还积极争取修建了吴起到延安、定边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吴起华池高速,进一步拓展了对外连接通道。

铁边城镇小城镇建设,可以说是吴起城乡建设变化的一个缩影。乘着全省“百镇建设”的东风,铁边城镇围绕“复古、显山、露水、透绿、依路”的思路,总体规划投资2.6亿元,把铁边城镇打造成陕北名镇。

如今,吴起县长官庙、周湾、长城、白豹、五谷城等乡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建成了不同风格的小城镇。

吴起县白豹镇白豹村68岁的村民袁长信一直住在村上。“过去,村上几十年不变,从2000年左右开始,村上是一年一变化。”道路通了,环境美了,条件好了……面对漂亮的村庄新貌,老人一脸幸福。

幸福写进群众的生活

“请给我送一份理想大虾到刘渠子小区二单元1502来,再顺带买两罐王老吉。”家住刘渠子小区的刘政毅用电话预约了理想大虾外卖,“现在方便得很,想吃啥都不用出门了,电话或者外卖平台的APP就能搞定。”

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的吴起,商品票证依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对应的票证购买对应的商品,生活物资相对匮乏。再现陕北70、80年代生活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小青年,因为给未婚妻子买不起一套新衣服蹲在墙角哭泣的日子,早已不复返。

从1978年人均年收入500多元到2017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24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857元。

“1988年,我刚刚结婚,凑钱买了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打工一年才还清,从县城到家里,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到。”铁边城镇张户岔村的闫宏义说,“现在回一趟家,1个多小时就到了。”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购买力逐步增强,以及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推动了吴起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逐年上升态势,2017年达到10.9亿元,是1978年的138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89.9元增长至2017年7470.8元,增长了83.1倍,生活富足的城乡居民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6年,吴起县在农村开始“三变”改革试点,各种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户+公司+能人”的带动模式,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县城各类技术培训让青壮年有了谋生创业本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让更多的群众有了事业,吴起县的居民,正在迈开步子,奔向富裕,朝着幸福的方向一路走去。

品尝民生的美味蛋糕

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吴起县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以前,农村小学比比皆是,落后的教学水平,昂贵的学费,一大批学生辍学回家;

1978年以前,落后的医疗条件,艰难的道路,昂贵的医药费,一大批群众小病拖成了大病;

1978年以前,城乡居民只有在赶大集、文艺集中汇演的时候才能享受一顿文化的大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吴起县着眼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全县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一体化。

如今,15年免费教育让所有学生能安稳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贫困户的子女上大学可以争取工会、慈善协会、民政局、残联、妇联、工商联等众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吴起县不断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软硬件及时更新,2014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5年成功跻身陕西省教育强县行列。全县现有中小学、幼儿园55所,在校学生、幼儿30649名,在岗教职工2496名。

在医疗卫生上,不断推行医疗保险参与制度,2017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6691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181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62838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4084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

在文化事业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电影下乡、文化艺术三下乡、文化走基层,举办各类文化、体育赛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随时随地体验多彩的文化生活。仅2017年,吴起县累计开展各类群文活动700余场次,累计参与群众逾4万人次。

新闻推荐

警官成村官 热心为百姓 记吴起县陈岔村第一书记杜光炬

●杜光炬(右)到村民马生兰家走访本报记者刘小艳通讯员徐志全2015年6月初,由吴起县交警大队推荐、县委组织部选派,杜光炬...

吴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吴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