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证 写在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20周年之际

延安日报 2018-07-09 17:19 大字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县铁边城镇上营盘山

本报记者 肖金雄 通讯员 康彦创

开栏语

上世纪90年代末,生态脆弱的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一场红色圣地的“绿色革命”自此开启。20年的退耕还林,给延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山变绿了,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产业结构明显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延安大地经历了一场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深刻转变。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纪念延安退耕还林20年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山是和尚头,干沟泥水流”……这些曾是陕北吴起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真实写照。

有人这样描述实施退耕还林之前的吴起县:“光秃秃的山头像是刚出笼的馒头,被山水侵蚀过的荒山荒坡则更像是馒头上的道道裂痕,过度的开垦和放牧使得整个吴起大地,乃至陕北高原不堪重负,像呻吟的病人,像失去活力的老者。”

严酷的现实迫使吴起人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予以冷静思考,世纪之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也成了吴起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恢复青山绿水的思想基础。

1998年,对吴起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该县率先在全国开启退耕还林探索,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一场旨在改变生存环境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吴起县轰轰烈烈展开。

1997年,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朱镕基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这与吴起县先期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不谋而合。这一年,吴起县按照“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将全县150多万亩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了下来,成为当时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奠定了“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的基础。

绿色革命

有人说,退耕还林是继红色吴起之后,吴起大地掀起的一次“绿色革命”,它完成了从荒凉贫瘠到林草丰茂的蜕变,体现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

从退耕还林概念的提出到实施、受益和享受退耕还林成果的整个过程,吴起留下了串串艰辛的足迹,但也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

如今,吴起县的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以下,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吴起县,不仅解决了国家要“被子”的问题,更解决了农民要“票子”的问题。吴起县委书记董强说:“近年来,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推广运用科学的生态治理模式,使吴起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吴起县共完成国家上一轮退耕还林面积185.37万亩(退耕地93.98万亩,荒山造林90.49万亩,封山育林0.9万亩);完成市级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21万亩(其中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9.3万亩);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9.1亿元,有22876户105426人享受政策,户均领取补助资金83494元,人均领取补助资金18117元。吴起县是全国退耕还林实施县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荣誉,连续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年终综合考核中被评为第一名。2016年中宣部、国家网信办组织近40家新闻媒体,以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凤凰网、央广网、环球网等对该县的生态建设工作作了深度报道。

青山作证

如果要问退耕还林吴起收获了什么,吴起可以肯定地回答:收获了青山绿水,收获了绿色的政治思维,更收获了发展的信心。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吴起县从转变发展方式到优化经济结构,从调整产业布局到保障改善民生,正在书写着精彩的发展篇章。

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没有产业,农民难富;农民不富,生态难保。近年来,吴起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确立了“畜禽主导、菜薯并举、林果补充、劳务增收”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二园二区”(周长现代农业示范园、洛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白于山马铃薯种植区、子午岭经济林果栽植区)建设,制定出台了《产业富民实施意见》,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初步建成周长洋芋、白豹川苗木、铁边城标准化蛋鸡养殖、洛河川设施蔬菜等一批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建设新型民居,打造宜居环境。安居乐业是最大的民生,2008年以来,该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便于发展”和“就镇、就路、就近”的原则,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四种新型民居建设,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户,逐步搬迁到“有田、有水、有路”的地方居住,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截至目前,县财政累计投入6.3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5亿元进行新型民居建设,全县95%的农户搬进了新居,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加强农田建设,提高生产水平。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之根本。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吴起县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重点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农田基本建设,累计新修基本农田达到31.87万亩,人均3亩。2013年以来,该县把淤地坝建设和治沟造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又一新举措,拦蓄泥沙,淤积耕地。目前,全县完成治沟造地4500亩,累计建设各类淤地坝339座,可利用坝地17600亩。

发展生态经济,培育后续产业。近年来,吴起县重点以山地苹果、山杏山桃、苗木培育等林果产业为主,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一方面优先发展山地苹果产业,重点加强山杏、山桃的抚育更新和高接换优,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目前,全县共新建山地苹果幼园8.5万亩,良种仁用杏园0.25万亩,改造山桃、山杏低产园2万亩,完成生物质能源林长柄扁桃试验栽植1.5万亩,并通过定株抚育、修剪等措施,提高林木的潜在产值;同时,培育苗木产业,充分利用该县洛河川、二道川、宁塞川等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川台地、靠河畔、沿公路、连片区”的布局原则,采取民营资本注入,建立以国有苗圃为龙头、合作社育苗为骨干、群众育苗为主体的育苗体系,打造苗木综合集散地。目前,全县育苗面积达1万亩,预计年产值可达4000多万元。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筑社会保障体系。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中,吴起县坚持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思想,积极落实国家种粮“直补”政策,全县农民实现了税费“零”负担。2010年,该县率先在全市实行了十五年(幼儿园至高中)教育免费制,狠抓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更新了医疗设备。县财政配套资金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10.6万农民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好处。通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吴起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聚焦经济转型、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三场硬仗,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发展局面,实现了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双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年跻身西部百强县、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行列。

新闻推荐

关注 延安子午岭林区800平方公里核心调查区 拍到至少28只华北豹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境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 也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豹密度最高区域

监测镜头拍摄到的延安子午岭林区华北豹“倩影”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供图通过长期野外观测,近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东北...

吴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吴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