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革命圣地延安“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新华社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李勇梁娟姜辰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然而“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回延安,你得看看,如今的延安,是否还是你印象中的模样?
看不到荒山秃岭的苍凉,再难见黄土弥漫飞扬;在沟沟峁峁青、绿的深浅底色中,烂漫着的山花,摇曳着的果实,点缀出一幅多彩延安的油画。难怪一群“千人计划”的海归青年,坐车快到南泥湾,好几个人竟然还问领队“我们怎么还没到延安?”难怪一位北京的林业专家惊异于延安现在的“颜值”,写起了打油诗:“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
他们如此慨叹,让人不由得再次想起贺敬之《回延安》里“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的诗句。
南泥湾的变迁:
父辈垦荒我造林
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72岁的侯秀珍翻出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老汉戴着毛帽子、披着军大衣,有着消瘦但棱角分明的脸庞。“这是我的公公刘宝寨,当时在三五九旅当副连长。”
上世纪四十年代,驻守在南泥湾的三五九旅,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南泥湾的许多粮田,都是我公公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开垦出来的。他们还在陕北的土地上,第一次种植成功了南方的水稻。”侯秀珍说。
山上有耕地,川道种水稻,还有一群群的牛羊,这曾是南泥湾独有的景致。“过去我们这里‘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但是庄稼种得多产量低,牛羊满山啃得草都长不上来。一下雨山上的水冲得川道里的稻田也种不成。人穷得没办法。”侯秀珍说。
1999年,时任村里妇女队长的侯秀珍带着妇女们上山种树,把粮田变为树林。侯秀珍说:“公公他们当年饭都吃不饱,还要保家卫国,不开荒就站不住脚,只有种田才有粮食吃。现在条件好了,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我们这一代人,就要把树补回来,咱们的生态不能再破坏了。”
“我还记得我们当年种的第一波就是槐树。槐树不仅长得快,还能自己不断生出新苗。就这样我们一年接一年地不断种树,这里的林子也就越来越多,再不是我们当年那样光秃秃的山了。”侯秀珍说。
虽然不见了公公开垦的粮田,但是种上了树,村里人的日子却越过越好。“山上的洪水不下来了,山青了、水清了。因为国家给的有退耕还林的补助,大家不再广种薄收,腾出来劳动力了,孩子们都去上学,村里这几年不仅出了大学生,还出了研究生、博士生。这种日子过去哪里敢想?”
有陕北“好江南”美誉的南泥湾,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不仅有着连绵起伏的青山和山脚万亩相缀的花海,还有着波平如镜的荷塘、鱼塘,以及川道里的一片片稻田,一些已经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又重现山林。
更大范围内的青山,给延安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变。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说,18年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占到国土面积的19.4%。退耕还林前入黄泥沙与2010年以来的7年相比,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88%。
卫星遥感显示,经过18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延安全市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67.7%,尤其是北部植被覆盖度由31%提高到61%。延安已经褪去“黄衣”披上“青衫”。
林海的召唤:
“哪里需要种树就去哪里”
在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冒着秋日的蒙蒙细雨,53岁的闫志雄在村子周边的山林里转了转。空气湿润,树林青翠,时有鸟鸣,闫志雄心情格外舒畅。而在20年前,这片山上,种田放羊累了,连一棵遮荫的树都难见。景象一如老电影中对陕北的刻画:“光秃秃的沟峁,擦不去的土黄色。”那时的吴起,出了名的贫瘠、贫困,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
1999年,“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被提出。当年,任村支书的闫志雄就带着村民量地退耕、上山种树。
南沟村过去户均十几亩地,退耕后人均只留2亩地。最初,说服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把自己的大部分地拿出来种树,可是件“要命的差事”。闫志雄白天上山刚量好地,插好标尺,晚上就有村民偷偷挪动标尺,希望给自己家多挪出几亩“自留地”;还有的妇女拦着闫志雄和村干部们哭,不肯退耕。
“虽然地薄,一年干到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但是农民还是担心退耕了更没有粮吃。”闫志雄说,“直到1999年底,国家的钱粮补助兑现,农民这才吃了‘定心丸\’。”
闫志雄至今还记得当年村民们成群结队领补助粮的盛景:在南沟村到乡上粮站的土路上,一队队驴、马的驮架上都装满了粮食,驴马拉不了就自己背,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退耕前,我们村每年打的粮食也就是人均350斤,根本不够吃;补贴粮是人均近600斤,村里人都能吃饱肚子了。”闫志雄说。220户780口人的南沟村,当时就退耕了4200多亩地。
退耕了,闫志雄就带着村民上山栽树。“刚开始村民们都是蛮干。”闫志雄说,后来在专家们指导下,村民们按照“栽深不栽浅、栽实不栽虚”等技术规范栽树,树种、间距等,更加讲究。几年之后,南沟村周边的树林逐渐长了起来,看着这些林子,村民真正感觉到,南沟村变了。
村里有树了,成林了,闫志雄种树的雄心愈加被激发起来。2004年,他成立了吴起县林海有限责任公司,带领村民到别的地方种树。“退耕后种树种多了,就有很多好手。带着这些人,我们公司前些年每年都能造林2万至3万亩,从2004年至今,给村民挣回了超过千万元的劳务费。”闫志雄说。
在干旱缺水的陕北地区,栽树“比登天还难”。很多时候,树苗种得再精心,暴晒和缺水,都会造成成片成片的死亡。“春天种的死了,秋天就继续补种;第一年种的死了,第二年就继续补种。这个树种不行,就补种别的树种……有的时候一片林子要经过五六次补种才能真正长起来。”看着眼前的青山,闫志雄说,“没有捷径,就是这样坚持种,吴起现在这么多林子,至少把地翻了三遍。”吴起目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4.79万亩,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延安则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当年跟着闫志雄一起种树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十几年间,他们中很多人都已经四五十岁了。虽然两鬓已染风霜,闫志雄还是决定要继续带着伙伴们种树。他说:“今后哪里需要种树我就去哪里,这是陕北人的使命,为了自己,更为了子孙后代。”
梁家河的期盼:
“花果山”里话丰年
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家的果园中,苹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预示着不久之后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季。张卫庞说,1999年退耕后,村里的山地种了生态林,平地种了苹果等经济林。
“过去我家40亩地,都种的玉米和杂粮,一亩地年产才100斤,只能吃玉米团子糊口。现在我家地大部分都退耕了,只种了10亩苹果,去年打下了5万斤果子。”张卫庞说。近年延川的山地苹果因为口感甘甜、水分多,逐渐创出了口碑。
为了促销,打出品牌,张卫庞还特意把自己戴着白羊肚手巾笑盈盈的照片印在苹果包装盒上;他还把苹果做成精美的礼盒,出售给游客。上佳的口感、精准的营销,让张卫庞家的苹果“卖得上价”,去年为他带来了至少20万元的收入。
张卫庞说,退耕还林以来,种了很多种树。但是最喜欢的还是这些苹果树,因为结出的果子能卖钱,农民能致富。“我现在就希望能在我们这里多种点苹果树,再种上桃树、杏树、核桃树,把我们这里变成真正的‘花果山\’,那我们农民就美得很了。”
和梁家河一样,在延安其他的地方,绿水青山不仅扭转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改变了农民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以生态巨变促农民脱贫致富,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延安退耕还林不仅重视生态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统筹考虑。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态建设,不仅让延安披上了绿色的“被子”,也让农民挣到了“票子”。仅苹果产业,延安果农人均3亩苹果,每亩苹果的产值8000元左右,这一项就能带动当地群众脱贫。2016年延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0658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延安市市长薛占海说,目前延安林果面积已达676万亩,实现产值在百亿元以上,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达1.2亿元,林下经济年收入8.1亿元,延安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效益达到了218亿元。
在延川县关庄镇张家河村,去年种下的油用牡丹,已经结出饱满的种子。延安惠农合生油用牡丹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汉胜说,公司负责人是曾在延安插队的知青,看到延安退耕还林,生态变好了,希望能在其中给农民找到新的致富路径。“我们很看好油用牡丹的前景。目前在延安已经种了9000多亩,发展贫困户230多户,到盛产期每亩能给农民带来收入2000元至3000元。”李汉胜说。
闫志雄们种的生态沙棘林,已经浑身是宝,多种商品带来了真金白银;南泥湾的林下养起了“森林猪”“森林鸡”,卖上了好价钱;山沟里的荷塘鱼池,甚至养起了大闸蟹;延安处处“南泥湾”,美景胜似江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新闻推荐
吴起警方捣毁毒品犯罪团伙 抓获7名吸贩毒人员 斩断跨省贩毒通道
本报讯(记者高瑞)吴起一男子因赌博入狱,狱中认识了贩毒人员,出狱后联络4人组成贩毒团伙,走上了贩毒的不归路。近日,吴起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成功捣毁了这个跨省毒品犯罪团伙,先后抓获7名吸贩毒人员,斩断了一...
吴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吴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