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赋能延安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 冯雪)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2019年延安市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通过打造智慧环保平台,建成“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巡查、智能化决策”智慧环保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走航车、视频监控等技术,初步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开启了延安生态环境信息化智慧管理新时代。
该平台建设了17套空气自动监测设备、54套微型空气监测站、9套水质自动监测设备、5套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1套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1辆激光雷达走航车、1套VOCS空气质量监测站、2架无人机、85套污染源排口视频监控等8大类监测设备,助力辖区污染“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提升了全市环境管控能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一网、一图、一库、一端、一平台”为架构,建成了“一个体系、七个平台”的天地一体化体系。以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精准治污的监管水平实现决策科学化,以立足智能化角度探索科学治污的溯源体系实现手段精细化,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实现服务便民化,以研判规律性问题健全智能高效的预警机制实现工作高效化,以依托平台化媒介构建协同办公的管理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的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实现了全网覆盖、上挂中省、下沉站点、部门纵横联动的全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监管和服务体系。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硬件)和环境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平台(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由市控空气标准站、加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移动式尾气遥感监测车、激光雷达走航车、环境监测无人机、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站视频监控设备、污染源企业站房及排污口视频监控设备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测管罚业务协同管控平台、环境决策分析平台、环境管理目标评价平台、互联网+服务平台、综合业务管理与展示平台、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环境要素大数据管理平台等7个系统组成。
“项目的建成降低了环境监测成本,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指挥调度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以环境质量指标监测从人工监测到精密仪器监测为例,以往人工采集监测数据,每月要动用30人次,耗时10天,做出47个断面的26项水质数据,共1222项水质数据。现在水质监测站每4小时上传一次数据,每月可出14580项水质数据,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该项目通过建立数据交换体系,形成松耦合连接,实现信息交换、路由、分发、转换等功能,打破传统孤立“竖井式”应用模式。以天地一体化的实时精准监测、数据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的中心枢纽、数据关联分析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充分剖析延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痛点难点,同时借助多方位、多维度的信息化手段,实现“说清环境现状、落实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推进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邵瑞华介绍到,该项目运行以来,通过大数据和环境决策分析平台上的数据分析,有利于监管决策科学化。由人工监测到仪器检测,省去了人力物力,有利于监测的精准化、精细化。执法数据、笔录等信息可直接上传,逐步实现在线执法,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有利于工作的高效化以及实现办公无纸化。
据了解,目前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项目平台已升级打造了APP简化版,正在测试阶段,将实现“政务+服务”的功能,市民也可以通过APP直接参与延安生态环境的监督以及信息共享。
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建成投运,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整体感知能力,推进了“数字说话”、“数据决策”,实现了“精准监测、精准治理、精准执法、精准考核、精准服务”的提效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叶四青)11月19日,由市委统战部主办的“同心读书会”——梁衡作品读书分享会在延安学习书院举办。市委常委、统战...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