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栽下“致富苗”群众捧上“金饭碗” 临镇镇大棚产业发展侧记

延安日报 2021-06-09 10:20 大字

瓜农正在打理大棚

错落有致的大棚

小瓜甜如蜜

记者 殷宇峰 彭琛

初夏的陕北,天空湛蓝。站在临镇镇觉德村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山下大拱棚栉次连绵。

在宝塔区临镇镇的千座大棚种植基地里,63岁的刘贵珍在政府补贴修建的大拱棚里,正忙着栽植西瓜苗。“对我们农民来说只要勤快肯吃苦,一年就能收入三四万块钱,我家种两个棚一年收入的够我们开销,这比过去种玉米强多了。”刘贵珍说。

像刘贵珍一样的大棚种植户,在临镇镇的姚家坡村、付家湾村、碾盘沟村、中义村、杨家河村等8个村不胜枚举。

从2015年开始,临镇镇党委以“一新三强三自三快”的大棚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综合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让群众栽下“致富苗”,捧上“金饭碗”。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大棚就是我们的聚宝棚,要不是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大棚产业,我都脱不了贫。”临镇镇姚家坡村村民孙建刚激动地说。

早在2015年以前,地处拐沟的姚家坡村,产业单一,是临镇镇的四个典型贫困村之一,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到头来收入却没有多少,如今依靠大棚产业脱了贫的姚家坡村早已变了模样。“这几年村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利用较少的川道地发展大棚种植业,而在拐沟里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产业,村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临镇镇武装部部长张庆军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设施农业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临镇镇农业产业转型的大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先行”,抓行动、抓落实、抓兑现、抓效益,因地制宜的原则,全力发展特色大棚产业。“在发展大棚种植过程中,我们因村施策,一村一特。采用群众提、村委审、党委定的发展理念,实行自我决策、自行协调、自主经营的方法,给予群众最大的自由。为群众创新求变提供宽松的环境,进而激发群众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热情。”临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霖说。

在距离镇区以东3公里的觉德村,303省道穿境而过,自然区位优势明显,是临镇镇辖区内唯一一个以西瓜、小瓜、蔬菜等种植为主的示范园区。现如今觉德村大棚西瓜、小瓜产业,已经成为全村306户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我们的西瓜和甜瓜可以说远近闻名,2020年我们实现了人均纯收入1.8万元,真是种大棚种出了我们村的幸福生活。”觉德村村民王静说。

觉德村大棚均采用外层棚膜、棚内平盖膜、棚内拱膜、地膜的四膜覆盖技术,通过自己育苗的方式,使得该村大棚产业一步步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灌溉节水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我们还将打造贮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通过与市内的大型酒店、超市、果蔬专营店建立长期定向合作关系,在大型果蔬批发市场设立直营网点,加快推进‘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觉德村党支部书记田贵紫说。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大棚产业的兴旺,也让当地百姓收获了更多的幸福。通过举办西瓜、小瓜品鉴大赛等活动,为瓜农、客商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知名果业品牌张毅果业、欧凯罗水果市场等16家水果批发商,与瓜农长期销售协议的签订,让临镇镇果蔬品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临镇镇产业的优化布局,全镇现有大弓棚3500余座,露地菜380亩,总面积2150亩。2020年人均纯收入2.3万元,产值突破2400余万元。“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苹果和蔬菜产业。把群众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产业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市场巨大潜力挖掘出来,逐步将主导产业培育成富民兴村产业带上的璀璨明珠,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临镇镇党委书记刘催保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特色大棚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让当地百姓摘了“穷帽子”,捧上了“金饭碗”,也让临镇镇踏入了综合性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阵。

新闻推荐

张建波巡视检查城区高考情况

本报讯(记者杜音樵)6月7日上午,副市长张建波带领市政府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保密局等相关部门和宝塔区政府负责人,巡视...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