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山下 革命后代话今昔

铜川日报 2021-04-30 07:30 大字

?雁门支队队员马金海的儿子向记者回顾当年烽火岁月。?本报记者 张创摄

本报记者 何城城

早春二月,春天悄悄来临雁门山下。

沿着尧生镇雷塬综合服务中心通往九寺村的小路,两边山峦起伏,层层叠叠。雁门山下,一排排整齐的搬迁房,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统一标准栽植的绿化树,好一幅农村风情画。

至九寺村,一孔砖窑的门帘被掀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了出来。“你们都坐下嘛,这都有凳子呢。”得知记者要采访,老人赶忙端出凳子,拿着糖果往记者手中塞,慈眉善目,古道热肠。

记者心头一热,细细地打量着老人:中等个,铜色皮肤,两只深陷的眼睛坚毅明亮,常年劳作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头戴解放帽,身着中山装,尼龙裤,脚踩黑色棉鞋。老人名叫马长有,今年76岁,是当年雁门支队宜君籍骨干马金海的儿子。

烽烟岁月已成往昔,但革命事迹和父亲说过的话如晨钟暮鼓般时常在马长有老人耳畔响起。瓦渣岭战、白家沟伏击战、山岔、高村突围……硝烟弥漫的战火、载入史册的战斗、壮烈牺牲的战士,记者思绪随着老人动情的讲述,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被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所深深折服。

老人轻拭泛黄的照片告诉记者,父亲是个铁血汉子,但生前每次讲到这些革命事迹和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眼泪总会夺眶而出。

“我生于1946年,这年正好雁门支队刚成立,父亲1962年从延安回来后,经常给我讲支队的故事,直到他73岁去世。后来我在村上担任过大队长、书记,一直干到50岁。”马长有和老伴现在住在九寺村,生活得安静闲适,三个儿子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看老俩口,平时没事的话他喜欢读书看报喝茶,院子里种着蔬菜,并圈养了几只鸡。“乡下的环境空气好,时间久了,也已习惯生活在这里。”马长有说。

“两位老人都有养老保险,马长有老人之前当过村支书,现在政府每年还给780元的生活补贴,老人们年龄也大了,前几年庄稼总是广种薄收,最后村上建议将他家的10亩地流转给了村上的中药材基地,10亩地一年可收入6000元,我们还将继续根据政策,争取相关的补助,让革命家属的生活越来越好。”九寺村村委会副书记王红顺介绍说。

九寺村位于尧生镇雷塬综合服务中心西南,距宜君县城48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143户405口人。近年来,九寺村抢抓政策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踏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2018年被确定为市级美丽乡村创建村。

“现在党的政策是真好,放到以前,现在的生活想都不敢想,我经常会想起为了革命牺牲的那些先辈,我们现在能活着,真的很知足。”马长有说。

夕阳余晖洒满山头,在老人憨厚淳朴的笑容中,汽车缓慢消失在路尽头。

新闻推荐

独揽100米、200米两枚金牌 冯璐璐:我要“飞”得更快

冯璐璐首席记者王健摄四年前,年仅17岁的冯璐璐在十三运会田径比赛中,以11秒71的成绩摘得女子青少年组100米金牌。...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