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文艺社团! 艺术理想和革命信仰在这里相遇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 张斌 陈晨)延安城东桥儿沟,开馆不到一年的延安文艺纪念馆,游人如织。
这座在鲁艺旧址北侧新建的展馆,古朴而充满艺术气息。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大量文化人才集聚延安,文艺社团蓬勃兴盛,文学艺术创作精彩纷呈。诗歌、电影、歌剧、木刻版画、秧歌剧、报告文学……丰富的艺术形式,闪耀着人们艺术理想和革命信仰碰撞的火花。
1938年,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鲁迅艺术学院成立,至1945年11月,这里共招收学员685人,各类中短期培训班学员近千人,为抗战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很多协会设在延安鲁艺,以鲁艺师生为骨干。延安艺术家们以艺术文学为武器,积极参加抗战动员,反对投降卖国,为民众觉醒和民族解放而呐喊高呼。
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你一定不陌生:“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8年11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来到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到延安不满5个月,他就在窑洞中,用6天6夜时间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一百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尽管演出时伴奏用的是二胡、三弦甚至是洋油桶、搪瓷缸,但台下发出的掌声热烈而持久。刚一唱完,毛泽东主席就连声称赞。1940年,茅盾来到延安看了演出后写道: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吝啬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延安文艺是民族解放的革命文艺,是充满民族自信心的文艺。”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说,1940年前后的延安,已经成为全国抗战文艺的中心,它号称“歌咏城”,到处回荡着歌声。而鲁艺是音乐人才聚集最多,作曲家、作词家最集中的地方,是抗日救亡歌曲的重要出产地。鲁艺诞生的许多经典作品迅速传向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产生热烈反响。
抗战时期,无数热血青年唱着《黄河大合唱》投身民族解放;和平年代,它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砥砺奋进。
这是黄河的回响,也是信仰的召唤。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说,延安时期,党用文艺动员群众,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形成“手中拿笔”的队伍与“手中拿枪”的队伍互相策应,共同战斗,革命文艺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的意志、民族的精神、开放的情怀、世界的眼光,共同创造了延安抗战文艺发展的繁荣景象。
新闻推荐
近日,在宝塔区冯庄乡李庄村的大棚里,菜农高喜成正采摘刚刚成熟的油麦菜,准备运送给客户。看着这一棚绿油油的蔬菜,高喜成满心...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