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传统工艺 挖掘特色食品 宝塔区冯庄乡打造“冯庄味道”助民增收
刘建平在制作豆腐
记者 叶四青 王秀 马迪
“这几天每天要做4锅,能出280斤豆腐。”宝塔区冯庄乡牛奋沟村村民刘建平说。
上午9点,记者走进作坊,铁锅里的豆浆早已热气滚滚,刘建平正拿着长勺将豆浆舀到一个桶内。“豆浆煮沸煮熟后,要舀到别的容器内冷却到70摄氏度左右,才能点豆腐。”刘建平说,这样可以确保豆腐口感更嫩滑。
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豆腐做起来却不容易。要经过磨豆滤浆、煮浆点浆、压豆腐等过程。旱磨压豆瓣、水磨推豆沫是苦力活儿,而煮浆点浆却是技术活儿。一不小心,卤水放得多了,豆腐就老了,吃起来又硬又苦。可卤水放得少或是放得不均匀,豆腐要么点不起来,要么有的部分硬、有的部分软,口感不好。
待豆浆冷却下来后,刘建平开始点豆腐。他一手小心翼翼地将兑好的卤水一点点倒进装满豆浆的桶内,一手拿着勺子轻轻搅拌,以确保卤水均匀入桶。
“在卤水的作用下,豆浆渐渐变成了白嫩的豆花和淡黄的浆水分离的状态。把豆花舀出过滤、包好压实后,一大块豆腐就做成了。”刘建平对他的制豆腐手艺信心满满。
提起做豆腐,刘建平说是冯庄乡打造“冯庄味道”系列地域美食和手工制品给了他启发。
2018年秋,刘建平的母亲病重瘫痪需要人专门照顾,原本在城市打工的刘建平和妻子薛彩莲不得已回到了村上照顾老人。一开始,他们不知道回来能干什么,后来听说政府正在鼓励引导农户延续传统工艺、挖掘特色食品,制作石磨豆腐、瓦罐豆芽、黄馍馍、油馍馍等“旧时味道”传统美食,打造“冯庄味道”。而他的妻子薛彩莲正好会卤水豆腐制作手艺,于是,他们就跟着政府尝试着在家做豆腐补贴家用。
一开始,薛彩莲一天能做40来斤豆腐,卖给本村和周边村民,当天就能卖完。看到农村卖豆腐也有巨大市场潜力,刘建平也开始学做豆腐,同时扩大产量,夫妻俩一天能做70多斤。这几年来,随着制作手艺越来越纯熟,刘建平家的豆腐销量一年比一年好。
一锅豆腐能挣100元,一天能做3到4锅,2020年农历十一月、腊月,夫妻俩就赚到了4万元。“因为是用传统工艺做豆腐,我家的豆腐一斤能卖4块钱,还供不应求。”薛彩莲兴冲冲地说。
近年来在冯庄乡,像刘建平夫妻一样在“冯庄味道”的打造上脱贫致富的手艺人越来越多。
余永忠是蛇连沟村村民,平时靠养土鸡、土蜂生活。从2018年起,每到农历十月至腊月期间,余永忠和妻子张喜云靠传统手工艺开始生绿豆芽、黄豆芽赚钱。“一斤豆芽卖5块钱,冬闲时的传统手工技艺能让我多赚2000块钱。”张喜云笑着说,过年置办年货的钱有了,给娃娃置买新衣的钱也有了。
每到冬天,武装沟村村民刘忠军就会开始制作油馍馍、黄馍馍、生豆芽。从2018年起,靠着这些特色食品,刘忠军的收入也越来越好。“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卖这些特色食品挣了上万元,不仅冬闲不再闲,而且还增加了收入。”他说,“如今,‘冯庄味道’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作为一个手艺人,我希望通过制作出的食品,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目前,冯庄乡也在“冯庄味道”的打造上探索网络订单式生产、个性化定制、体验式销售,已吸纳了300余户农户加入“冯庄味道”制作销售。这些乡间的巧手婆姨、能工巧匠有了新“农事”,村民的辛勤付出有了真金白银的回报。刘建平、刘忠军等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其中余永忠等18户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冯庄味道”不仅闻得到、能品尝,也让舌尖上的乡愁成为当地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去年以来,延安市5G基站、高铁高速、博物馆、文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取得显著成绩。李占海委员建议,要持续...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