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引强烈反响 导演郝蕴:在“浴血的胶片”后心存敬畏
日前,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郝蕴执导、张涵予担任解说的纪录电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以下简称《保家卫国》)在全国上映,引起了强烈反响。
郝蕴表示,作为文献纪录片,《保家卫国》将70年前的珍贵影像展现给观众,中美朝韩几方的影像都在片中得到了立体呈现,有很强的历史价值,等到纪念抗美援朝100周年、150周年的时候,这部纪录片还会成为下一代人研究这场战争的宝贵资料。
整部纪录电影差不多90%由老的影像资料构成,主要来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仓库。其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共和国的很多珍贵影像资料在那里保存。这个仓库由士兵看守,郝蕴入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多年,都没机会进去,但这次对《保家卫国》剧组开放了。
郝蕴为了能在两个月内把片子做出来,没日没夜地看资料,《朝鲜战争》《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我们的足迹》等都是案头书。并有军史专家郭志刚、国史专家王均伟为电影撰稿,把握方向。
郝蕴曾经在电台做过六七年DJ,对声音特别敏感。她需要一个新的解说员。这个解说员的声音必须是稳定的,就像是一条横轴,任凭其他历史的声音像波浪线一样在这条横轴上波动。张涵予的声音就具备这样的特质,“比较沧桑,更贴近上世纪50年代的这种黑白画面”。张涵予的解说词有1万多字,比一般电影里的台词多很多,他笑言,这一年都没说过这么多的话。
纪录片里大部分是1949年到1953年这几年的影像资料。部分胶片有磕裂、划伤,需要进行胶片修复。但它们是纪录片,是70年岁月的积淀宝藏,所以,在修复过程中,郝蕴要求“修旧如旧”,避免过度修复折损影片。电影采用4∶3的画幅,也是为了贴合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观影习惯。
在《保家卫国》制作群里,郝蕴导演给大家留言道:如何在历史面前保持“客观”,如何在浴血的胶片后心存“敬畏”?她将这个能引起共鸣的创作心态思考题,留给了后来的工作者。
滕朝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范莉)11月3日,延安市人民医院召开座谈会,热烈欢迎栾琪教授来院工作。该院党委书记张智勇向栾琪教授颁发了聘书...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