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秧歌历千载 延安出土的秧歌舞蹈画像砖概述

延安日报 2020-10-20 06:48 大字

②伞头舞蹈人物画像砖

③腰鼓拍铙舞人物画像砖

⑥腰鼓舞人物画像砖

⑧负长瓜拍板舞人物画像砖

⑩火流星舞画像砖

?秧歌舞人物画像砖

?霸王鞭舞画像砖

?“村田乐”舞人物画像砖

?胡人舞画像砖

?采莲舞画像砖

王蕾

秧歌,是社火中的一种,大多伴以锣鼓形式出现,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广大农村。秧歌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的歌,以民间农歌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原始舞蹈到黄帝乐舞、从西周的“制礼作乐”到汉代的“百戏”舞蹈、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舞”;盛唐时期,舞蹈成为各阶层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手段;到了宋代,宫廷舞蹈中出现“队舞”之制。北宋瓦舍勾栏中“舞队”的演出、民间节庆与佛事活动中的舞蹈空前繁荣。金灭北宋以后,金所属汉人居住区域基本沿袭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民间社会生活并未因金人到来而改变,而是继续延续了北宋时期的民俗生活。

近年来,延安各区县陆续出土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画像砖,内容涉及秧歌人物、二十四孝故事、杂剧人物、宗教神话题材、社会生活、建筑、文字、动物、花卉等,从多方面反映了宋金时期延安地区的社会生活。这一批文物是宋金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文字记录以外的历史证物,极具研究价值。在这些画像砖之中,有一部分表现秧歌舞蹈内容的画像砖,以其形象、丰富的神态,再现历史场景,现分别介绍如下。

伞头舞巾人物画像砖(图1)

砖为竖长方形,青灰色,砖面置壸门龛,龛分两层,上部留一弧状平台,龛内浮雕两位人物形象。左侧人物,梳双鬟髻,左手执一把长柄伞,斜置于肩头,右手后摆作弯曲状,左脚着地,右脚向后踢起,侧身回头张望另一人物,作跳跃状。右侧人物身着半臂红衫,左手执巾,左脚着地,右腿打弯向上抬起,背侧身向右与执伞人物对视,作跳跃状。画面中两个舞蹈人物踏着一致的步伐,同时在做跳跃转身动作,并在跳跃中相互对视交流,两人舞蹈动作协调、优美,表现出明快、活泼的气氛。

伞头舞蹈人物画像砖(图2)

砖为青灰色,上部已残,长方形,砖面中部偏上置半圆弧状龛。龛内浮雕两个舞蹈人物。左侧人物头裹巾,双手执伞,弓身向前,左脚着地,右腿抬起作向前奔跑状,腰间扎绸带向后飘扬。右侧人物头部隐在伞后,身着窄袖长衣,腰间扎带,右手向前,左手向后侧摆动,作扭动状。两位舞蹈人物,一正一侧,一动一静,巧妙地表现出社火秧歌中欢快、热闹的气氛,显示出制造者高超的造型艺术技巧。在民间舞蹈中,舞伞者往往起着引领舞蹈队伍的作用,所以称“伞头”。宋金画像砖中出现伞头形象,说明伞头在宋金时期就已经盛行。

腰鼓拍铙舞人物画像砖(图3

砖为长方形,青灰质,砖面置壸门龛,壸门龛内为二层,上层为花式壸门顶,平面刻竖条格纹,象征直棂窗。下层为斜角平顶,腰鼓拍铙人物浮雕在下层龛内,其左侧为拍铙人物,该人物头梳双鬟髻,身穿窄袖半臂衫,右脚着地,左腿抬起,左手持一大铙置于右胯间,作拍击状,脸向左侧视,身后右侧两根黄色飘带飞扬,造成身体旋转的动感。右侧人物背身扭胯,身穿红色半臂衫,腰间斜挎腰鼓,左脚着地,右脚踢起,左手上扬,右手作击打状,脸向左侧视,腰间飘带飞扬。该腰鼓舞蹈人物造型与当今流行于延安的安塞腰鼓中“缠腰”动作极为相似。画像砖中两位舞蹈人物同时在做转身动作,人物造型动态准确、协调美观,雕刻技法洗练、生动传神,营造出欢快、热烈的舞蹈气氛。

腰鼓舞人物画像砖一(图4

砖为长方形,青灰质。砖面置壸门龛,龛内模印浮雕腰鼓人物,人物左脚前跨着地,右脚后蹬,做前跨跳步动作。左手上举,右臂后甩,脸部向后侧视。胸与腰部裹扎布带,左胁挎腰鼓,砖面及人物敷红彩。

腰鼓舞人物画像砖二(图5)

砖为方形,砖面置壸门龛,龛内浮雕腰鼓舞人物。人物弯腰屈腿,右腿前跨,左腿后踞,呈半蹲状。左臂在前,右臂后甩,向后张望,左侧腰间挎鼓。人物正在做“缠腰”打鼓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腰鼓舞人物画像砖三﹙图6﹚

砖为小方砖,砖龛为方形。龛内砖面浮雕腰鼓舞人物,人物头梳双丫髻,身着右衽窄袖短衫,右侧跨腰鼓,右手扶鼓,左手执鼓槌击打鼓面,两腿稍弯曲做向右跨步动作,身后砖面刻画飞舞的飘带。从延安出土的腰鼓画像砖来看,在宋金时期各种腰鼓已是秧歌舞队中的重要舞蹈种类,腰鼓已成为当地非常普及的民间舞蹈形式。

盾牌剑舞人物画像砖﹙图7﹚

砖为长方形,青灰质,砖面置壸门龛,龛内为两层,上层台略高,下层置斜角平顶,龛内模印两个“剑舞”舞蹈人物,人物身饰彩绘。左侧人物左手持剑,右手举盾牌,右脚着地,左腿抬起,腰间飘带飞扬。右侧人物背身向右转身拧腰,左脚着地,右腿抬起,左手持剑,右手举盾牌与左侧人物作击打状。左侧人物身敷红彩,右侧人物身饰赫黄彩。这组人物舞姿英武、劲健有力,表现了从战争、武术中发展而来的民间剑舞舞蹈形式,画面通过舞剑来表现雄武有力、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负长瓜拍板舞人物画像砖﹙图8﹚

砖为青灰质,方形,砖面置圆门洞顶形龛。龛内浮雕两位舞蹈人物,左侧人物肩负一根长瓜,长瓜两头较粗,中间略细,瓜身弯曲,在肩上两头向上翘起,前边刻有瓜蒂。这种大长瓜现今已见不到了,品种已经失传。负瓜人头戴翘脚幞头,身穿半臂短衫,腰系带。右脚着地,左腿抬起,面向左视,作跳跃状。右侧人物头梳双环髻,身穿短襦,背身侧面,右脚着地,左腿抬起,双手高举拍板,正在作击打状。从画面中可以辨别,舞者为一男一女,负瓜应是表现农村丰收的内容。男女舞者舞姿轻盈明快,表现了欢快热烈的社火舞蹈场面。该砖用了两个人物表现了舞者击打拍板、歌颂丰收的喜悦心情,在有限的画面中展示了社火秧歌丰富、热闹的场面,显示了制造者高超的造型能力。

扛火铳舞人物画像砖﹙图9﹚

砖为灰陶质方形,砖面开圆门洞形壸门龛,砖龛上部砖面敷红彩,龛内浮雕扛火铳人物。左侧人物头梳双丫髻,半臂衫下穿红色襦袄,左肩扛一根长杆火铳,左脚落地,右腿抬起,做跳跃落地动作,回头向后张望,腰间飘带飞扬。右侧人物头梳五个抓髻,穿红色裤子,鞋涂为红色。右肩扛长杆火铳,右脚踩于地面,左脚向前迈出,侧身做向前行进动作。两个人物似在表演中同时做前行动作,一跳一走,巧妙地表现了社火舞蹈中的一个场面,造型简洁,动态生动。

火流星舞画像砖(图10)

砖为长方形,灰陶质,砖面置壸门龛,龛内模印一舞蹈人物,人物右腿在前,左腿在后,作交叉步状。头裹巾,身穿紧袖短衫,腰系带,双手持一软索头系元宝状物,向上抛起,软索在右肩缠绕自腋下向后飘落,左臂下也有索巾飘扬。元宝状物、软索、腰带均用红彩装饰。火流星是民间社火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有的地方也叫“打火”“打火场”。火流星是用一中空铁丝网兜内装入木炭,用绳索系牢,点燃后用舞流星锤的方法舞动。在舞动过程中,点燃的木炭火花似流星,似焰火,煞为美观,一般用来做打场子和表演之用。画像砖中软索头所系元宝状之物,应就是火流星,上饰红彩表示是燃烧的木炭。该砖造型准确,生动形象。

划旱船舞人物画像砖(图11)

砖为方形,砖面开壸门龛,龛内浮雕划旱船人物,人物曲身半蹲,右腿在前,双手持弯木楫,做奋力划船动作,腰间飘带向后飘扬,造型非常生动。旱船,也称水船、采莲船、彩船、花船等,自宋金以来至今,在北方民间较为流行,划船的扮演者称艄公,一会做划船动作,一会在船前船后扭动,与坐旱船者配合表演。该画像砖只选取了艄公划船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划旱船这一民间秧歌形式。

秧歌舞人物画像砖(图12)

砖为长条形,砖面开不规则壸门龛,龛内雕刻秧歌舞蹈人物,人物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作前进状,双臂托一物向前上方伸出,脸左视,颈间一条帛巾从颈后缠绕至腋下向后飘扬,局部绘有黄、红彩。

狮子秧歌舞画像砖(图13)

砖为灰陶质方形,整个砖面用白垩刷涂装饰,上刻线条式壸门龛,龛内中稍凸起,刻浅浮雕狮子舞图案,图为一人一狮,人物头戴尖顶毡帽,双手持一软索,向前荡起,作逗狮状。软索另一端在颈与双肩缠绕垂于身后。在另一侧,狮子侧身并回头张口咬荡起的软索。狮子是华夏民族心目中的吉祥之物,它原产于非洲,古代的狮子是经过西域传入中国的,早在汉代以来,记载舞狮的书籍比比皆是,舞狮也叫“狮舞”“狮子舞”“狮灯”等。清李声振《狮子滚绣球》题解记:“以羊毛饰为狮形,人被之,滚球跳舞。”该画像砖图案写意夸张,造型简练,表现了舞狮的场面。

霸王鞭舞画像砖(图14)

砖为长方形,砖体较薄,人物为高浮雕,人物头戴无脚幞头,身穿无领右衽长袖长衫,下摆提起掖在腰间,穿宽腿裤,左手下甩,右手持鞭翻手上举,臀部向右扭动,鞭头扎软巾,磕于右胯,正在做霸王鞭舞动作,形象生动逼真。霸王鞭历史悠久,传说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座城池,项王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竞舞,士卒们也折木为鞭,共同欢庆胜利。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由军营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故称霸王鞭。

抱锣舞人物画像砖(图15)

砖为方形,青灰色,砖面置壸门龛,龛内雕刻浮雕抱锣舞蹈人物,人物屈膝半蹲,右腿前伸,双手持锣,举于左侧,身体右扭,身后飘带左右飘扬。《东京梦华录》卷七中有对抱锣舞的描述:“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裤,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该砖造型与《东京梦华录》书中所描述的相近。

“村田乐”舞人物画像砖(图16)

砖为方形,青灰色,砖面开壸门龛,龛内浮雕舞蹈人物,人物双腿半蹲,身体前倾,双手执一方框形物件,做向地面戳插动作,身后飘带飞扬。宋金时期,民间舞蹈中表现村田劳作生活的“村田乐”舞蹈是一种较普遍的形式。据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剧本所载,“村田乐”表演的是车水、碓、放牛的农业劳动,亲切自然,欢快热闹,生活气息较浓。砖中人物手持的方框形物件,推测可能是一种农田工具,故称其砖为“村田乐”。

击拍板人物画像砖(图17)

砖为青灰色,方形,砖面用斜刻槽线做四边尖角形龛,龛内刻浮雕人物,人物直立,双手持拍板于胸前,作击打状。砖面涂白色陶衣。拍板是古代乐队中的一种打击乐器,一般用五至七片竹节或木板上端穿孔系带做成,演奏中双手持下端互相敲击,发出声响。在各种反映伎乐和乐队的图像和记载中,都能看到有关拍板的图像和描述。

胡人舞画像砖(图18)

砖面开竖长方形龛,龛内浮雕胡人舞蹈形象,胡人头戴软帽,凸目长髯,身穿长皮袍,腰系皮带,足穿皮靴,右手举起,左袖前甩,正在做跳舞动作。衣服上饰有红彩,现大多已脱落。该画像砖表现的是胡人舞蹈的一个场面,造型准确,形象地表现出胡人的神态、动作,并准确地表现出胡人所穿皮衣的厚重,显示出高超的造型能力。“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胡乐胡舞”是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随着印度佛教东传中国,西域歌舞也传到了中原。自魏晋南北朝至宋,胡人舞经久不衰,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采莲舞画像砖(图19)

砖为方形砖,灰陶质,砖面设壸门龛,龛内浮雕采莲舞人物。人物头稍右侧,下着长裙,腰系带,肩披帛带,左肩扛一支硕大的莲花,身旁彩带飘扬,似正在扭身向前行走。有关采莲这种艺术形式,在唐代有《采莲曲》,五代有《折红莲队》,宋代舞队中有《采莲队》。通过仙女们下凡采摘莲花而向往凡间生活的形式,采莲舞表达一种无羁无绊、潇洒脱俗、求雅尚逸的人生追求。

延安出土的宋金时期的“秧歌”舞蹈内容的画像砖,说明当时延安一带秧歌、社火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些画像砖图像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象。

(作者系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新闻推荐

“峥嵘” 杭州爱乐乐团交响乐音乐会精彩上演

本报讯(记者乔建虎张鑫)10月19日晚,延安大剧院星光闪亮,音乐回荡,由杭州爱乐乐团带来的交响乐音乐会在这里激情上演。本场音乐...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