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火炬》:铭记那历史性的时刻 记者 谷嫦瑜

延安日报 2020-09-03 06:05 大字

?●《延安火炬》第二稿(1972年)

《延安火炬》是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落成时,著名油画家蔡亮应邀参加革命历史题材中“延安军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创作的(1972年创作了第二稿),成为那个时期文艺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代表了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一个高峰,堪称为中国艺术史上革命现实主义历史画的经典之作。

《延安火炬》这幅油画选取延安的夜晚为场景,陕北军民舞动着手中的火炬,延绵数里,犹如一条条舞动的火龙。火光映照在每人的脸上,欢笑和喜悦充盈着每个人的心。画面的主体是一组陕北农民,他们燃放鞭炮,吹响唢呐,敲起陕北大鼓,蕴含着胜利的喜悦。这幅画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呈现在前景中。红红的火光在黑夜中显得分外耀眼,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画面以深沉的大色块背景强烈地反衬出明亮的火炬和欢笑的人群,增加了火炬和鞭炮燃放时的光亮感,使观众也仿佛置身于欢乐的人流之中了。背景上的巍巍宝塔山,则点明这里是全国人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延安,那无数舞动着的火炬象征着燃烧在中国大地上的抗日烽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宝塔山笑了!延河水笑了!延安军民欢庆抗战胜利的活动开始了!

延安山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欢腾景象。街上张灯结彩,旗帜飞扬,街道两边的墙壁上刷满了标语,各地黑板报上都用大字报道消息。人不分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汇聚街头,欢庆抗战胜利。这一天,郊外的篝火也彻夜燃烧。

这条光明的河流在延安城内彻夜流动,无数火炬映红了山岭河畔。《解放日报》有这样的描述:“晚间,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火炬游行,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枚向空中抛掷,高呼:‘不要钱的胜利果,请大家自由吃呀!’”

曾亲身经历过庆祝活动的一位老延安人回忆说,当时,他和同伴们拿起了扫帚充当火把。“本来我们的扫帚不好点着,但北关街上的民营商铺、青年食堂和青年俱乐部都把他们的清油一桶一桶拿到街上,让大家沾油再点。这时候,没有人去计较这些利益的得失。一瞬间,北关到南关就形成了一条火炬长龙,人们从各个山沟里涌出来,就像蔡先生的油画里一样,在欢呼声、锣鼓声、歌唱声、唢呐声的交织中上下腾舞。”

狂欢的人一直闹到天亮才散去。第二天,沉浸在欢乐中的人们还没有休息,仍聚在街头巷尾议论胜利的消息,连续几天,全城都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延安人如此兴奋地迎接胜利的消息,并不仅仅因为这里是革命圣地,更是因为大家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老延安几乎家家都有因日军轰炸伤亡的亲人。从1938年开始,每月数次的轰炸,已经将延安的旧城区全都摧毁了。现在的市场沟就是日军轰炸后,全体军民用时2年开辟出来的。

当年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在凤凰山上挖通连接西沟与市场沟的山洞,如今已经被宽敞的隧道取代,当年人们庆祝胜利的那片荒滩上已建起了巨大的体育场,被日军摧毁的旧延安城废墟上,一座现代的延安已经重新矗立。徜徉在街头的人们享受着和平与安宁带来的幸福。但历史没有被忘记,《延安火炬》画作中延安人民手举火把、敲锣打鼓、奔走相告、连夜庆贺的场景,作为那个伟大时代的光辉记录,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新闻推荐

老旧小区换新颜 城市形象再提升 记者 祁小军 杨庆 摄影报道

●小区改造如火如荼进行中改造后的小区实现了监控全覆盖垃圾分类收集房引导居民树立文明的生活理念?●智慧无人生...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