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陕北好江南
青山连绵起伏,林木郁郁葱葱。7月1日,跟随“重走红色新闻路”陕西日报全媒体行动,记者驱车向延安城东南方向进发,一路期待,一路感受,生机勃勃的新延安就在眼前。
“南泥湾到了!”蓝天白云下,田地与茂密山林浑然一体。千亩稻田、九龙泉水、湿地公园续写着“陕北好江南”新传奇。集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现代农业、智慧康养为一体的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为“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置身于绿色海洋中,处处有新意,处处有故事。
美出江南韵味
一把老镢头,是侯秀珍最深的记忆,也是她初心不改的见证。
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是当时三五九旅的一名副连长,也是第一批走进南泥湾垦荒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放弃返城机会,毅然留守南泥湾。他要完成2600多名在开荒中牺牲战友的遗志,让南泥湾富起来、美起来。
听着南泥湾的故事,侯秀珍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忠实践行者。担任村干部15年间,修路、建学校、退耕还林……每当侯秀珍感到艰难时,那把老镢头就会成为她战胜困难的法宝。
2019年,延安退耕还林20年。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新时代的南泥湾美出了江南韵味,焕发出新的风采。
7月1日,记者一行走进农家小院,75岁的侯秀珍正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听她讲故事的人来了,她又兴奋起来:“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都是一镢头一镢头干出来的,是战士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南泥湾水稻耕种历史有78年,其间,因耕种水稻劳动强度大、收益低、水源缺乏等问题,千亩水田改为旱田,甚至成为荒地,水稻种植面积一度降到300多亩。2013年,延安市对撂荒稻田进行恢复整理,通过规模化种植,两年后稻田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全面实现机械化耕作。
2019年,南泥湾开发区引进北大荒、青岛袁米、陕西未来等企业,联合打造高品质稻米产业,实现了“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当年收入470万元。如今,稻田成为南泥湾最独特的风景。
稳稳端上“绿饭碗”
“紫絮长廊”“梦回田园”“烟雨鹬洲”……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一个个美好的景点名称,见证着延安的绿色生态发展。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前一下雨,道路泥泞不堪。现在,每天早晚都有附近村民和游客来锻炼身体。”公园园林绿化管护人员常明正在给日本晚樱树疏枝,他说,自2018年3月到这里工作后,眼看着环境越变越好了。
南泥湾湿地系统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示范案例。2019年年底,陕西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达到38.94%。
好生态让村民端上“绿饭碗”。“今年‘五一’期间,村上每天有游客5万多人次。”南阳府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明说。
打造创业福地
“这道抿节送你们,尝尝味道怎么样。”傍晚时分,南泥湾镇高坊村稻香门农家乐老板娘马金婵热情地招呼客人。
马金婵本是延安市区人,从城区来到村落,看中的是高坊村的发展前景。
“这里依山傍水,还有稻田景观,距离延安市区开车只需半小时。”马金婵租了村上10孔窑洞,开餐厅,办民宿,决定在这里扎下事业根基。
“真没想到,在延安能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接过马金婵端来的抿节,游客刘海霞津津有味地品尝着。
高坊村是南泥湾首批农家乐试点村之一。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蔺广伟说,近年来,南泥湾开发区将饮用水、排污水管道和天然气管道接进群众院落,对村道进行硬化,改造了房屋和院落,大力发展陕北民宿、特色餐饮、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产业,全面推行“公司+农户”模式,通过资产入股、租赁、转让等方式,解决农民脱贫、就业等问题。
恢复稻田1500亩、植被509亩,修复湿地330亩,建设荷塘125亩……南泥湾开发区通过启动实施汾川河水系连通、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和林地恢复等项目,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南泥湾水源涵养能力全面提升,水生动植物繁育栖息、蓬勃生长。
今日南泥湾,风景不一般。南泥湾的绿色之变,是延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缩影。本报记者齐小英见习记者李宛嵘
新闻推荐
本报讯延安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连续13年参与“爱心送考”活动,为学子保驾护航,确保考生能够安全、准时抵达考场。7月7日...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