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摩崖石刻的文化印记 文/吕高平

延安日报 2020-06-21 02:00 大字

延安宝塔山北侧,有一组200多米的摩崖石刻,它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入侵,顽强斗争的精神。

在这组石刻中,最显著、最有名的要算“嘉岭山”这方石碑了。这三个苍劲有力的隶书大字是由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手书,后人斫于石崖。

北宋年间,西北边塞屡遭西夏国侵略,使得当地军民受到极大的损失,朝廷危机四伏。公元1040年,范仲淹临危受命到任陕西转运使,负责陕西一带财政大权,同年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鄜延路防务(鄜延路治在延州,即今延安)。从小就有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的范仲淹,这下子有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他到任后,一是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对比后,向朝廷建议实行积极的防御战略,以争取反攻的机会;二是改革军队编制,对作战方式和军事训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以提振将士士气;三是强化统一战线工作,在表面上与西夏议和的基础上积极备战,优待俘虏,不但争取了时间,而且使得敌人心服口服;四是重视民生,让边关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恢复生产,在稳定边疆的同时,也筹得了必要的军饷;五是善于发掘人才,诸如北宋名将狄青此时就是他的属下,由范仲淹推许,后来成为国家栋梁。

面对极其残酷的战争,范仲淹始终表现出乐观与机智。他心怀国家,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看到一个个将士从他的眼前倒下,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无比痛心,奋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首词中,范仲淹不仅描写了西北边关的荒凉和战争残酷,而且将自己血战到底的决心、对国家的忠诚、对亲人的思念一览无余地记录下来,真可谓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豪迈情怀与乐观情趣。“嘉岭山”这三个耀眼的大字也成了范仲淹镇守延安最好的见证。

延安宝塔山摩崖石刻另外一方也特别引人注目——“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句话出自西夏人所言,它讲述的是范仲淹英勇善战的故事:范仲淹的前任范雍屡吃败仗,朝廷不得不将其降职,改由范仲淹负责军务。由于范仲淹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战事得以扭转,一座座城池被收复,战火逐渐引燃到西夏的国土之上,西夏国君李元昊也被迫采取绥靖妥协政策,一方面与朝廷谈判,另一方面进行军事斗争准备。范仲淹识破了李元昊的阴谋,伺机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以增加谈判的砝码。就连西夏人都有这样的说法:“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意思是:西夏人没有打延州的主意了,范仲淹用兵如神,要比范雍这老家伙难对付多了。

延安宝塔山摩崖石刻还有“一韩一范,泰山北斗”。“一韩”即韩琦,“一范”即范仲淹。它说的是范仲淹与韩琦并肩作战的故事:范仲淹与韩琦既是知己朋友,又是坚定的政治盟友,在韩琦上任陕西安抚使之后,力荐范仲淹,而范仲淹也不辜负韩琦的信任,逐步施展其军事才华,以致于朝廷对他言听计从。

虽然韩范二人既是朋友,又是盟友,但两人的军事主张完全不同,范仲淹主张积极的防御政策,而韩琦主张与西夏速战速决。“好水川之战”韩琦贸然出击,中了李元昊的奸计,所部被包围,损失惨重。此役,证明了范仲淹的军事策略是正确的,韩范二人从此共同走上积极的防御之路。当时,延州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此为“一韩一范,泰山北斗”碑的来源。

宝塔山摩崖石刻还有“先忧后乐,出将入相”,说的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重岗叠翠”“云生幽处”,描写了宝塔山雄伟的姿态和秀丽风景……每一处摩崖石刻都有故事,每一处摩崖石刻都有深深的文化印记。

新闻推荐

专题培训拓视野 实践指导强本领 延安市为干部信息队伍“加油”

本报讯(通讯员赵娜)6月12日,为期5天的全市第一期干部信息工作示范培训班结业,各县(市、区)、党工委、部分市直单位负责干部信息...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