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延安怎样抗击传染病疫情
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郊区农村出现传染病疫情。
疫情最初出现在延安东南方向的川口、柳林、金盆等地农村,逐渐蔓延至河庄、丰富等地,并且病势极为猖獗。
经卫生部门统计显示,各地传染病病情大致相同,发病之初多为心痛头昏,上吐下泻,短则二三小时,长则二三天就死去。死亡者大多是妇女、儿童。从延安各大医院抽调下乡参与疫情防治的西医诊断认为,“病的来源主要是饮水不净,在发病区域内,很多水井旁边的水坑,猪即躺卧其中,水内杂菌很多,加之群众日常喝水并不煮开,因之更易得病。其次因群众不常洗衣,虱子繁生,得斑疹伤寒者亦众”。显然,这是一个浮泛的常态卫生情况判断,并没有对此次疫情作出具体的确切诊断。其救治和解决问题等办法,也就相应地是一般性的卫生防疫措施。成立防疫委员会,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医生下乡,参与救治病人并指导防疫工作。
危难面前,是中医发挥了特殊有效作用。参与边区政府紧急疫情防治会议和防疫委员会工作的李鼎铭、毕光斗等几位著名老中医,从中医病理诊治立场出发,对疫情作出独立判断,因地因时制宜,开出特制药方,简便而有效,作为各医疗队下乡医疗急救方法。
民生无小事。医疗问题因关涉群众民生,而成为执政党必须认真对待的政治问题。延安附近农村传染病流行之际,动员组织中西医团结合作,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显得特别重要。 7月10日《解放日报》社论强调指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中西医密切合作打倒巫神的方针下,大批培养边区医药卫生工作干部,以便在最近三五年以内,具体实现毛主席指示,做到每个乡都有医务所,都有医生。 ”中西医合作,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群众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原则。
延安时期先后出现过鼠疫、伤寒、霍乱等传染性疫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采用中西医合作,防患于未然,是逐渐形成的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的有效良策和成功经验。李鼎铭(1881-1947)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特殊身份,提高了中医学和中医师的地位,促进“中西医结合”这项政策的提出、推行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现状,1949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着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尔后,在城市倡导中西医结合临床试验的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培训一大批不脱离农业生产,熟悉本地中草药,兼通西医基本原理的“赤脚医生”,在物质条件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比较好地解决了全国城乡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朱鸿召
新闻推荐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延安市干休所迅速行动,加强领导、合理部署,广泛动员、深入宣传,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全力做好疫情防控...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