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店小二”集聚新优势 延安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谷嫦瑜
“良禽择木而栖。”如果企业是良禽,那他们将栖于哪棵树上?这就要看哪里的营商环境好、哪里的办事效率高……所以,营商环境一头担着城市的发展,一头担着企业的未来。而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是从“抓项目”到“造环境”的转变,是从“要你来”到“你要来”的转变,是从“父母官”到“店小二”的转变……
2019年,延安市坚持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标准化、清单式”管理,截至12月底,全市新增市场主体4.1万户、新入库“五上”企业73户,累计减费降税28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12.7亿元。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半年考核排名进入全省优秀等次,营商环境软实力逐步显现。
一个个喜人的数据,再次传递出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提振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信心和力度。今日之延安,正在全力构建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营造完备优质的企业经营环境,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良好的营商环境已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推动着老区在高质量发展中一路前行。
党政联动:运行机制畅通无阻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营商环境是延安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的革命。
“今年,延安市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骁卫用“前所未有”形象地概括了2019年以来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各项举措:
市委、市政府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亲自落实,各县区、各部门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工作责任层层压实。
坚持定期会商、定期通报机制,及时组织召开“八办四组”协调会议,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结合明察暗访、调研监督、监测评价工作发现的突出问题,针对薄弱环节,下大功夫解决难点堵点,不断将工作向纵深推进。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针对群众和企业提出的“痛点”“堵点”,延安市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
制定印发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019年工作要点》《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实施方案》和《延安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夯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工作落实制度不断健全。
充分运用营商环境举报投诉、明察暗访、执纪问责和考核问效等工作手段,建立了有诉必查、跟踪督办、全面反馈的督查制度,突出问效,强化追责,联合市纪委监委、延安市融媒体中心举办“电视问政”栏目两期,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的方式先后开展明察暗访14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通报,有力地推动了工作落实。
延安模式:为全国全省探索经验
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竞争从拼资源、比区位、抢政策,转变为“环境决定成败”。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驱动力,哪里营商环境好,生产要素就会向哪里集聚,营商环境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提升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延安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创新添动力,积极承担中省改革试点,努力为全国、全省探索可复制经验。
延安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全覆盖,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全部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将政务服务集中到一个大厅办理。
将市级28个部门承担的108项行政许可事项一次性划转到位,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从管理体制上彻底解决了行政审批“一长三多”(时间长、部门多、材料多、环节多)、群众和企业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此外,行政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压缩了66.6%,申报材料平均精简了40.2%。试点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企业群众的一致好评,为全省改革树立了“样板”。
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延安市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减、放、并、转、调、集”多措并举,构建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一个窗口提升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一个部门实施集中审批“六个一”审批管理办法。
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由50项精减为25项,审批材料由205件精减为126件;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由42项精减为16项,审批材料由156件精减为89件。
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一般类型项目审批在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压缩20个工作日,分别为100和70个工作日内办结,小型类项目分别为50和30个工作日办结,审批材料和时间大幅缩减,效率显著提升,形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延安模式”,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第三方评估的高度评价。
“标准化、清单式”:成为延安“新名片”
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曾说:“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细节。”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就是要把这些被忽视的细节做好、做全、做完善。
为此,延安市创新推行“标准化、清单式”管理,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和群众办事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制定公布了市场主体获得水、电、气、暖,企业开办和注销、办理施工许可证、方便纳税、获得信贷和办理财产登记、缴纳社保等16方面所需的材料、环节、费用清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服务标准和要求,夯实工作责任。
标准化清单通过延安日报、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各行业服务效率明显提升,投诉举报明显减少,企业群众反响良好。
延安市还陆续制定出台了《延安市市级部门单位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以及《延安市开展首批国家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中介服务专项检查,全面归集共享各级各部门公共信用信息,611个部门单位已全面接入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发布了5批失信“黑名单”和守信“红名单”,共计824家企业和自然人,并逐级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实施联合奖惩。建成运行延安市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延安市“互联网+政务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同时,全面执行省级涉企收费项目和标准,对各行业的收费行为进行了逐项排查,不断规范收费执收单位行为,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同步建立了涉企收费投诉举报制度,全面清理整顿中介收费,规范行业协会性收费,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最多跑一次:“便民”才能“富民”
对企业需要政府解决的事项实行“店小二”式的全程代办、“经理人”式的全程跟进、“监护人”式的全程保护,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从企业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突破,延安市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全力破解一窗受理、网上办理、“数据孤岛”等难点,推动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按照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了市为民服务大厅功能和服务设施,基本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市发改委还积极指导推进各县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和基层站点延伸建设工作,全市13个县区的乡镇(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站,群众办事更加方便。
刀刃向内,简政放权。在推动政务服务优化过程中,延安市着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简政放权极大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创业热情浪潮席卷老区大地。
借力互联网,紧盯“三个一”(一网、一门、一次)建设目标,延安市整合全市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业务办理信息,构建并完善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多级联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政务服务平台,让“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企业办事时跑一次腿,甚至不跑腿就办成事正逐渐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来电举报:0911-12388(受理时间为: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2:00-6:00)网络举报:http://shaanxi.12388.gov.cn/yanan/来访举报:延安市...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