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马兰纸 □郑言

西安晚报 2019-12-01 05:27 大字

1942年7月10日,朱德总司令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老相邀一起游南泥湾,看到昔日荆棘丛生、荒无人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变成了青山绿水、稻田葱绿、牛羊遍地的“塞上江南”后,非常高兴,为延安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点赞,并赋诗《游南泥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诗中提到的“马兰造纸”即马兰纸,当时延安印刷报纸、文件,以及出版书籍用的都是这种纸,笔者曾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见到了陈列的马兰纸。它的发明者是延安青年化学家华寿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华寿俊是江苏省宝应县人,1928年就读扬州中学,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1934年,在杭州之江大学上学时,因为叛徒出卖而入狱,后被同学保释。1937年,华寿俊到达武汉,后经潘梓年介绍来到陕西,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奔赴延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工作。其间,曾翻译过马列著作,教过书。

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延安物资短缺,粮食等各种供给十分困难。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边区政府和军队不断发展,各种物资的需求也在增大,尤其是印刷纸张奇缺,严重影响了边区新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1938年6月30日就曾发表一则启事:“因值抗战期间,纸张来源困难,本报自六月份起已将报纸出版份量减少一半。”当时,边区的印刷纸张原料主要是废麻袋,其产量少且质量低劣,用于印刷效果极差。1939年底,边区政府安排华寿俊到陕甘宁边区的振华造纸厂工作,担任技师、工务科长,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印刷纸张的质量,解决边区新闻刊物、文件、教学书本印刷用纸短缺的难题。

经过调查,华寿俊发现,用农作物秸秆做原料,其纤维的强度太低,可是陕北的树木较少,造纸原材料匮乏。他认为要想制造出高质量的纸张,首先要解决原料问题。在一次边区组织的大生产运动开荒劳动中,华寿俊的锄头被一种草缠住了,当他清理时,意外发现这种草的纤维韧性很强。他连忙询问此草为何物,身边的人介绍说,这叫马兰草,老百姓的毛驴如果被它缠住了腿脚,都很难脱身,所以当地群众称其为“扯倒驴”。在陕北,漫山遍野生长的都是这种草,因其纤维精密且坚韧,不好消化,连牲口都不吃。不过,当地农民用它来搓绳,倒是很好用。华寿俊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华寿俊端详着马兰草,心里想如果把这种草作为造纸的原料,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他立即开始试验、试制,终于成功地用马兰草造出纸来,而且制造出的纸张质量非常好,使边区缺纸的状况得以改善。《新中华报》报道说:“马兰草纸适宜印刷之用,因为它不易拉破,不易起毛,质料均匀,不起疙瘩,硬度又很大,又适宜写钢笔墨水。若改用碳酸钠蒸煮,可以制造吸水纸、绘图纸、滤纸、包装纸等。”

罗夫在通讯《马兰草——一位青年化学家发明的故事》(刊登于《新中华报》1940年12月8日)中详细介绍了造纸过程:一选料,去掉杂草与尘土;二切断,将草切成寸许长;三煮浆,用土碱与石灰共同作用,产生苛性钠;四压碾,打成纸浆;五洗浆,即过滤;六挠纸,将纸浆放上竹帘;七晒纸,整理压光。罗夫在报道中说:“青年化学家的尝试成功了,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变成了丰富的造纸原料,现在已用了10万斤马兰草造成20万张纸,印成各种书报刊物,边区的新闻事业获得极大的帮助。因为他的制法简便,节省了很多人力与时间,纸的产量大增,过去造蔴纸,每月只产四五百刀,现在草纸每月产二千刀,最近要扩大纸厂,实现每月产二十五万张纸的计划。”

由于马兰草造纸法的成功,边区政府在延安紫坊沟兴建了造纸厂,又在南泥湾等处兴建了几家造纸厂,规模最大的造纸厂是边区政府的振华造纸工业合作社。《新中华报》1940年8月13日刊登了江湘采写的报道《振华造纸厂参观记》:“现在该厂产量已比之前增加,每日产大廉纸六千六百廉,每月约十五万张(以前每月约产十万张)。纸呈米黄色,质地亦比以前好,厚薄适度,洞眼不大,附着的渣滓较少,纸的拉力也很好。”

为表彰华寿俊的突出贡献,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他“劳动英雄”称号,朱德同志接见了他,还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发明家”。

马兰草造纸虽然成功了,但是在蒸煮纸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解放日报》1941年5月20日刊登的新华社报道《大锅——边区工人的发明创造之一》,记载了华寿俊蒸煮纸浆和碾浆的过程:“买十个汽油桶,把两个桶子煮碱,八个桶子煮草,事先把草拌上石灰,然后盛入碱水,装入段草,盖上石板,经过八小时的蒸煮,一桶能出四十多斤,每天日夜蒸煮两次,八桶能出六百多斤,这是唯一的蒸煮办法。”由于纸厂规模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加了,原先的十个汽油桶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原先的蒸煮法用碱量多,成本过大。为解决这一现状,造纸厂在边区政府开展的五一竞赛中,号召“技术民主”,鼓励工人们搞一些小发明。《解放日报》的报道说:“工人刘福曾同志用土砖堆成大灶,中间安置四十四寸之大锅一口,上面堆以拌过石灰的干草,用泥封住,下面用柴烧煮。”这样,不仅不需要用碱,还减少了柴草,又减少了切料的工夫,造纸成本大大降低了。报道说,工人陈树铭进一步发明了更加合理的蒸煮法,“用土砖砌成梯形环口,把熔火之部加大,而草需先在水中浸上二天,然后拌上石灰,堆砌泥封蒸煮。”

由于马兰草造纸工艺的不断改进,生产厂家和产量迅速增加,边区政府公营造纸厂由1940年底的3家发展到1941年底的10家,年产纸量由833令提高到2147令。到1942年底,公营造纸厂发展到14家,私营造纸厂发展到48家,年产总量6849令,基本满足了边区出版、办公、学习和生活用纸。

1943年,陕甘宁边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商品流通也繁荣起来,货币的需求量自然也越来越大。众所周知,印刷钞票所用的纸张非同一般,纸张的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由于国民党对边区政府的封锁,印刷钞票所用的纸张很难从国统区采购、输入。于是,边区政府又将制造钞票纸的任务交给了华寿俊。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华寿俊终于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且大大缩短了钞票纸的制造时间。

1944年以后,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各类钞票、证券等用纸,都是边区自己制造的。1944年5月,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华寿俊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的称号,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颁奖,还送给华寿俊一件羊皮大衣,以资鼓励。

新闻推荐

陕西省修订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

本报讯(记者薛生贵)为更好保护、管理和利用延安革命旧址,传承发扬好延安精神,11月26日,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提...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