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派出所:警徽在平凡中闪光

各界导报 2019-12-18 07:44 大字

记者陈雪

“王刚这娃娃又顾不上吃饭了。”11月27日,延安市公安局安塞分局高桥派出所灶房厨师甄红玲做好了饭,看到王刚仍在户籍室忙着给村民办户口,便留了一碗热饭放在锅里。

王刚是高桥派出所一名普通的户籍员。午休时,只要看到有群众来,他就先办业务后吃饭,不忍心让群众等到上班时间。这份“不忍心”,缘于派出所的一次体验活动。据悉,高桥镇辖区有82个自然村,最远的村子到派出所来回有百里路。为了提高民、辅警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桥派出所创新了“当一回群众办一回事”的实地体验教育方法,让全所民、辅警亲自走一走群众办事的路,亲眼看一看在办事过程中遇见的难事,以检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早上9点出发,步行10里路来到洛平川村,等到了去往延安的班车,一个多小时后又在老沟岔村换乘了志丹方向的班车。”12时30分,王刚和同事到达派出所时,已疲惫不堪。而此时,派出所已下班。

为了让群众早点办完事赶上回家的班车,王刚从来都是即来即办。这种主动自觉的服务意识,影响着所里的每一位民、辅警。为了建立更密切的警民关系,践行延安市公安局党委提出的“人人做好事带头遵法规”活动,高桥派出所还推行了“三进三做”工作机制。据该派出所所长强永杰介绍,“三进”就是进村庄、进家门、进田间,“三做”就是做百姓嘘寒问暖的贴心人、排忧解难的知心人、访贫问苦的暖心人。“我每两周至少要在村里住一夜。”强永杰说,正是一件件暖心的小事、一次次土炕头的聊天,让村民们把民警当亲人一般看待。

五年前,民警李磊得知片区黄屯村孤寡老人王某家里被盗。老人年纪过大,无法准确表达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是说自己家里丢了一袋面。发现老人几天来一直念叨着此事,精神恍惚,李磊就买了一袋面送到老人家里。老人以为找回了面,拉着李磊,流着眼泪反复擦着他帽子上的警徽,连声说:“这是个好娃娃。”几年来,李磊一直帮老人买药、提水、拾柴,做些小活儿。虽然老人并不知道李磊的名字,也不懂他的“警察”身份,但是一看到李磊,老人就拉着他的手,舍不得他离开。深入到村里,派出所了解到辖区孤寡病弱群众居多,就将身边人可用的衣物送给他们,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这样的辖区环境让高桥派出所不得不思考警务工作的新模式。“以前村民去派出所办个户籍业务,得先去派出所领张表,回村盖完章子再去派出所办。”洛平川村村支书王玉亮深知,村民办户籍业务至少也要来回跑两趟,有时弄不清楚得耽误更长时间,劳务也因此耽搁了。自派出所探索实行“代办制”“预约制”“24小时办事制”“假日轮办制”后,王玉亮成了村里的代办员。经过民警的培训和指导,村民只需要向王玉亮这样的代办员领取相应的审批表,根据指导和样本填写后,再由代办员利用到镇上开会等机会统一带到派出所办理。“有的业务需要加急处理,我们就让村委会成员连夜拿到派出所,派出所也有民警值班,第二天就能拿回来。不着急的,我们就累积起来顺路办。”据悉,高桥镇派出所11个代办点运转已基本成熟。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已经代办业务1000余次,极大地减少了村民的办理成本。

王玉亮是代办员,同时也是预约员。他和村里的政策宣讲员、灾情警情预警员、治安防范巡防员一样,加入了高桥派出所的警务群里。“明天派出所有网吗?有的话到所里办下户口”“有个小偷骑摩托车从高桥下来了,请沿路超市注意,发现立即报警”……警务群的建立,不仅使群众办事更方便,还使“千里眼”“顺风耳”“小喇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强永杰说,今年,82个自然村中,有75个自然村实现了零发案、零上访、零群体性事件、零灾害事故的“四零平安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强永杰说,统筹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生动的高桥样板。高桥派出所民警佩戴的警徽,就是在每天发生的或平凡或感动的故事中,变得更加闪亮了。

新闻推荐

河庄坪镇成为延安市首个省级科技示范镇

本报讯(记者苏舟通讯员郝波)12月3日,省科技厅在全省认定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星创天地、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科技...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