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讲述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创作《黄河大合唱》传奇经历,记者专访主演 胡军 拉小提琴不用替身全靠“家底”
胡军与袁泉饰演患难夫妻冼星海和钱韵玲。
多以硬汉形象出镜的胡军饰演音乐家冼星海。
音乐家冼星海作曲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史诗”,但他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孤身一人滞留国外哈萨克斯坦的传奇经历却很少有人提起。今年恰逢《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电影《音乐家》获得冼星海女儿冼妮娜授权,特别选取了冼星海这段传奇历史,由胡军演绎冼星海,重现《黄河大合唱》的完整作曲修改过程。记者专访主演胡军和片中饰演冼星海妻子钱韵玲的袁泉,还原音乐家冼星海旅居哈萨克斯坦鲜为人知的经历。
找胡军看中他出身音乐世家
影片《音乐家》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冼星海在莫斯科参加后期制作工作,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得他流离失所,几经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冼星海幸得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用音乐治愈了战争中百姓苦难的心灵。
多以硬汉形象出镜的胡军坦言,接到剧本时很感动也很惊讶,“导演和制片人沈健找到我,告诉我冼星海其实是个很有力量的人。当然他的力量不是表现在外面,不是表现他怎么勇猛,他毕竟还是个音乐家,而且他们也查到了我的家史,我也是出身音乐世家,所以在音乐方面我也很能代入。”胡军的父亲胡宝善和伯父胡松华分别是著名男中音、男高音歌唱家,他们更是冼星海的崇拜者。
为了饰演出冼星海的神韵,胡军在片中亲自上阵、零替身完成了所有关于音乐的镜头。对此,胡军自嘲道:“我小时候被逼着学小提琴,这么多年虽然半途而废,没坚持学下去,但姿势没忘,所以捡起来一招一式还是挺像样的,拍摄时他们给我找来一个小提琴演奏家,让我拉些片段还行,如果整个曲子就困难。”
■ 对话胡军、袁泉
有不好的声音也是值得高兴的事
记者:你认为电影中对历史的还原度怎么样?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要改编他创作生涯的那五年?
胡军:大家都对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耳熟能详,但后来导演处理的时候采用了一个小礼堂镜头来动情展现,长头发、骨瘦嶙柴的冼星海说:“现在要为我的祖国演奏一场乐曲,虽然她在遥远的地方,但我相信她一定会听到。”之后用各种民族乐器奏起了《黄河大合唱》,“啪”的一下,镜头又转向了延安,所有人连袁泉都穿着中山装在交响乐曲大合唱中。来回情景的这种切换,体现的就是冼星海当时脑中的画面。虽然没有大合唱,只是指挥这个乐曲,但他闭眼睛的时候,一切过去和《黄河大合唱》就在他眼前,像这场最后的戏,大概就是电影的美妙之处。
记者:国产人物传记类型片并不多,常被贴上主旋律的标签,如何让对它有疏远感的年轻观众更感兴趣?
胡军:讲音乐家的片更是凤毛麟角,我并不期盼他们(年轻观众)都能真正走进电影院去了解,我觉得看一部电影、看一场话剧都是缘分。你再怎么宣传人家对你的题材不感兴趣不来,这是没法苛求的。但作为演员的基本心理,不管考不考虑市场,都愿意演一部戏让更多的人去看,都希望大家评价,如果有不好的声音也是值得高兴的事,起码你还去看,你还讨论它了。
记者:你和胡军之前好像没合作过?如何在对手戏不多的情况下建立默契?拍摄的时候比较多的是靠想象?
袁泉:就是隔空相望的体验,但是因为拍的时候非常短,因为我的戏量就那么几场戏,当时两个国家的人们面临着非常残酷的战争现状,不管在哈国还是中国,对胜利的希望和对见不到的对方的思念其实是一样的。其实每个人对这种思念之情和生离死别都会有很深的感悟。
记者:你会回看自己的作品吗?看到银幕上的自己是什么感受?
袁泉:每次基本都在首映礼上看吧,有时间就去看,如果没有时间去看可能比观众看得还晚(笑),看的时候在可能猜到自己快要出来的瞬间就会有点紧张,但看别人的戏时就特别坦然,像在《音乐家》里我就不是看自己,觉得胡军老师、哈国演员们演得真好,可以完全把你带到这个戏里。(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记者郑玮“通过互联网+智能硬件,使工人佩戴装载智能芯片的安全帽过闸机,数据自动采集上传,可以清楚地了解工人分布、考勤数...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