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街这个理发馆,竟然还是40年前的模样...... 苗妮妮

延安日报 2019-04-14 09:09 大字

“老婆理发馆”的推拉门是个时光穿梭机,一脚踏进去,扑面而来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息。

五把铁椅子已经算得上是古董级别的物件儿,一面墙上挂着重新包边的大镜子,镜子下是刷了不知多少遍漆的文革款小木柜,上面堆满了已不太时兴的理发用具,扫头发的海绵已经磨得没了棱角,连洗头区的木凳子都上了“年纪”。唯一算得上现代的,就是木凳上方悬挂着的一个热水器,和木凳一配,有种说不出的违和感。

店里五个阿姨,身着蓝色大袍,手脚麻利地剃头、敷面,“哐当”一声,铁椅子被阿姨打成躺椅,一个顾客“被放倒”,但他安心地闭着眼睛,等着刮脸伺候。

最惹眼的还数这五台理发椅,延安市内怕是没有其他理发馆有这物件儿了。这五把椅子,各有各的来历。创业初期,三个女“老板”集资买了三台,宝塔公社鼓励自主创业,拨款出资赠送了一台,最后一台是大桥理发馆关门后扔在后院不要的,陈素琴得了消息赶去“拾破烂”,在收垃圾的人准备扛走椅子的前一刻,她冲上去把椅子给“抢”了下来。

陈素琴就是老婆理发馆的创始人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周道毛、张志华。这三个女人在1965年就展现出了当代创业女性具备的大部分优秀素质,有手艺、有闯劲、能吃苦、会管理。

当时,宝塔公社为解决一批待业人员就业,批地建厂建商铺托管办起了“墨水厂”“浆糊厂”等,批地就是现在东大街延安供电局对面的那排门面,陈素琴三人抓住了机遇,申请到一个门面的开发权。有了批地,三个女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出起了苦力,“白天挖地基,晚上拖着板车去延河拉废砖,半夜半夜不回,在‘工地’打转转。”陈素琴说。但她们并没有盖房经验,花的力气不少,进展却差强人意。宝塔公社看到理发馆施工进展缓慢,拨了100多元经费雇人帮助陈素琴三人完成了门面建设,至此,三个“创业先锋”有了立足之地。

1965年7月20日是“老婆理发馆”正式开业的日子,店面就是现在的店面,理发一毛,刮脸五分,每天早上7点上班就已经有顾客在门口等着了,足见生意兴隆。随着事业的发展,理发工位从三个扩大到五个,师徒从三人增加到十人,工作时间从5个小时延长到10个小时,实现了早晚两班倒。

师徒十人,都是女人,年龄差距并不大,彼此照应,岁月安好。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这十个女人的小店却被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与陈素琴的管理模式,或者说和她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

说起来,陈素琴其实是个“下海”的人,她的理发手艺是“国家培养”的。最初在国营理发馆工作的她,出师后一个月挣18块。没生孩子的时候日子尚可,但娃娃一落地,一家人就感觉“快活不下去了”。因为她和爱人都要上班,只能请保姆带孩子,而保姆带一个孩子的工资是12块……那时候,国家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给并不充沛,陈素琴请保姆后,家里买粮都变得捉襟见肘。老二一出生,更是入不敷出,请不起保姆,陈素琴迟迟没去上班,单位的人找到家里问情况,她吐露实情,奈何单位也无计可施。后来她不愿被人说闲话,思前想后决定脱离公家,自主创业养家。

放弃公家饭碗的陈素琴,心中是千般万般的不舍,后来在经营理发馆的时候,她虔诚地沿用了原来公家“国营工分制”的管理模式,师傅干满算十分,徒弟干满算八分,按分领工资,这样的分配模式持续了十几年,后来效益稳定,徒弟流动减少,再加上师徒理发技术差异已经不大,才改为均分制。

“老婆理发馆”开到第二年就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好在文革对小店的冲击不大,陈素琴三人都是体制外人员,面对派系斗争,她们不参与,不发言,也没人关注,门外时有批判斗争,激烈了,她们就关门回家;平息了,再开门营业,理发馆就这样低调度过了“文化大革命”。

“老婆理发馆”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几十年来,师徒十人从来都是站着给人理发刮脸,顾客络绎不绝,休息时间很短,站一天“骨头都快散了”。虽然累得慌,但理发馆的收入也仅够师徒们养家糊口,究其原因,是店里的收费标准一直很低,因为个体经营的性质在那个年代有些“模棱两可”,涨价是很谨慎的事。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经营的政策放宽,理发馆的收费标准才终于随物价涨了些,生活的熬煎也在“一毛、五分”“三元、两元”的累积里变得轻松起来。

一个二十几平方米的理发馆经营了半个世纪,解决了十个人30到50年的就业,改善了十个家庭的生活,放到现在也是了不起的事。虽然一直是小本经营,师徒们也都没有大富大贵,但50多年的开店生涯却是那么的有滋有味。2001年,陈素琴等五人年事已高,集体退休,她把店交给了自己的五个徒弟共同经营。如今,最初的三位“创业老婆”已有两位辞世,只有84岁的陈素琴在红化的宝元小区安享晚年。陈老太给延安几代人剃头刮脸,走在路上,有些老顾客还能认出她,问一句“不理发啦?”,陈老太笑着呛一句,“我都快死了,还理什么发?”

老太太风趣中带几分刚强,这性格几十年都没有变过,就如同“老婆理发馆”保留了半个世纪的模样没有变过一样。现在店里的五个阿姨,还称不上“老婆儿”,她们平均年龄也就40出头,忙的时候彼此都顾不上说句话,闲下来时,除了聊天,也和小年轻们一样,成了坐在古董理发椅上的“低头族”。店长高云是个非常喜拉的人,她说:“我们五个都商量好了,啥时候老得动不了了,再说退休的事。”

“老婆理发馆”还能经营多久,我们尚不可知,但趁着这自带“穿越”功能的老店还在身边,就应该行动起来,一起去打卡“纯真的七零年代”。

新闻推荐

清理杂物 助力创文

4月4日,宝塔区枣园街道办党工委组织辖区200余名党员,开展“环境大整治,我们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对辖区高速公路沿线村庄道...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