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声经久不衰 “我和我的祖国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

陕西日报 2019-04-14 07:36 大字

延安八一敬老院的老红军、老八路观看演唱会。

台上台下同唱《保卫黄河》,把演出推向高潮。

本报记者王雄王婕妤见习记者杨琳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4月13日,是《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纪念日。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广场,新中国《黄河大合唱》第三段恢复者之一、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及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共同演出《黄河大合唱》。这首传唱八十载的民族经典,再次响彻延安上空,将人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空交替经典再现

4月9日,承载着华夏儿女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响彻母亲河畔。站在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前,伴随着身后“怒吼”的黄河水,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成员陈光倍感荣幸。“恍惚间,好像自己回到了激情澎湃的年代。一曲《黄河大合唱》‘吹响’了全民抗日的号角,中华儿女在黄河精神的感染下同仇敌忾。”现场,来自南京的老人何继宁激动地说:“壶口瀑布真是壮观,《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宏,表演和景观融为一体,看得人心潮澎湃。”

80年后的今天,经典再次回到它的创作地延安,在延安大剧院、延安鲁艺旧址精彩上演。台上,一首首经典歌曲,或深情,或激昂,令人动容、令人振奋;台下,观众热情高涨,被火热的激情、雄壮的歌声深深感染。瞿弦和向记者介绍:“1939年《黄河大合唱》首演,第三段就是用三弦伴奏。这次为了再现80年前首演的情景,特意将交响乐和琵琶演奏改为三弦演奏。”

坐在台下的老八路梁克兴老人跟着舞台上的旋律不停地哼唱。他双手微微颤抖,兴奋地告诉记者:“能在这里听到这首歌很激动,就好像回到了曾经战斗的年代。那时我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

重温经典弘扬民族精神

历经80年的传唱,《黄河大合唱》已成为民族经典。

瞿弦和回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6年,《黄河大合唱》是七段体。因为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单朗诵,没有唱,因此一直没有“亮相”。1986年,他和指挥家严良堃等人一起恢复了第三段的表演。调整后的《黄河大合唱》是八段体。瞿弦和至今清楚地记得,1986年调整后的《黄河大合唱》演出时,光未然老先生特意跑到后台,紧紧握住他的手,眼含泪花,不停地对他说:“谢谢你啊,谢谢你。”从此,他更是暗下决心,要将经典传承下去。“重温《黄河大合唱》就是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的、一往无前的、不屈服的、奋斗的精神。”瞿弦和说。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王一涵观看演出后,不禁感叹:“太好听了!革命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一定要学习他们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像奔腾的黄河水一样,生生不息。”

把民族精神传唱下去

在此次活动中,光未然的子女张安东、张安迪以及原抗敌演剧队三队成员的子女也来到延安,重温父辈的经典。张安东说,延安是《黄河大合唱》的根。张安东很早就计划走一走父辈走过的道路,亲眼看一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之地。这回来到延安,看到他们看过的壶口瀑布,感受到他们曾经感受过的震撼,感觉真是回家了。

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郭淑珍在4月13日下午召开的“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座谈会”上说,在自己50余年演唱《黄河大合唱》的生涯中,每一次演唱,她都用心体会歌曲内涵,更好地用声音诠释出来。

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茆梅芳说:“为更好传承《黄河大合唱》,我们将会在即将落成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展示《黄河大合唱》创作与原抗敌演剧队三队首演的过程。今年,我们将在鲁艺旧址举行《黄河大合唱》常态化演出,开设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鲁艺讲堂。”

《黄河大合唱》已经被中华民族传唱了整整80年。它必然会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唱的经典。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赵晨摄

新闻推荐

清理杂物 助力创文

4月4日,宝塔区枣园街道办党工委组织辖区200余名党员,开展“环境大整治,我们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对辖区高速公路沿线村庄道...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