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打灯笼
□ 刘景新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或灯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这不,离正月十五还有好几天,城里的灯会就多了起来,充斥朋友圈各种灯会视频充满了诱惑。我却更加怀念儿时元宵节打灯笼的情景。
关于元宵节打灯笼习俗的由来,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自打我记事起就听爷爷讲过不知多少遍: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并且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的家乡———鲁北平原,正月十五打灯笼是乡亲们最隆重的节日活动之一。记得每年正月初十刚过,大人们就张罗着给孩子们制作灯笼了。我们兄弟姊妹多,年龄又都相差不大,所以父亲更是提早动手。父亲从西屋房梁上取下早已备好的高粱秆,母亲拿出做地毯用的针线,大姐花一毛钱买来两张粉连纸,一切准备就绪,就看父亲大显身手了。父亲是当时村里唯一上过师范的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制作起灯笼来,那也是有板有眼,像模像样。不到两袋烟功夫,四只玲珑精致的小灯笼框架就做好了。心灵手巧的大姐按尺寸裁剪好粉连纸,又用母亲调制的糨糊,小心地粘贴在灯笼四周。然后稍加晾晒,父亲又给每只灯笼绘上不同样式的漂亮图案,还在下面缀上一个小巧好看的红吊穗,简直漂亮极了。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心盼望着元宵节快快到来。
元宵节打灯笼大都集中在正月十四———十六晚上进行,三晚无风为“收灯”,象征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几天,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奶奶和母亲不停地念叨:“头灯芝麻末灯黍,中灯收了菽粟谷。”
终于,夜幕降临了。微风习习,正是打灯笼的最好天气。我和二哥胡乱吃了几口饭,提起灯笼,点上蜡烛,就要往外跑,却被母亲拦下了。她悄悄地领我俩打着灯笼到各屋墙角、粮囤四周、院子里大树下等处照照,并低声重复着:“照照老猫不害眼,照照粮食不生虫”。大街上可真热闹。男女老少,大人小孩,到处充满欢声笑语。金鱼灯、公鸡灯、莲花灯、扇子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灯笼照亮了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远远望去,村中那两条长长的主街道上彩灯簇簇,红光闪耀,人头攒动。在我眼里,那场面同现在热烈而隆重的灯会相比也毫不逊色!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可爱的小伙伴。我们常常会四五个聚在一起,比比谁的灯笼最漂亮,谁的灯笼最明亮,谁的灯笼能上下左右摇晃而烧不坏。最逞强的延安哥总是第一个挑战,也大都是第一个灯笼被摔坏或烧毁,然后,第一个被娘骂着、撵着跑回家去了。这还不尽兴,大家换个地方,又玩起了新花样。鬼点子最多的大刚哥,趁大人不在跟前,指着小芳的灯笼喊:“快看啊,小芳的灯笼底下有个大蝎子!”小芳吓得赶紧提起灯笼,歪头去瞅。结果,里面的蜡烛歪倒,燃着了灯笼,急得小芳哇哇大哭。我们却哈哈大笑,四散逃窜。后来,大刚哥被父亲狠狠地揍一顿,并且把自己的灯笼赔给小芳了事。
时光飞逝,日月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节日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今的元宵节,越来越多的农民被五彩缤纷的灯会吸引到了城里,乡村街道上很少能看到彩灯闪烁的美丽景色了。但家乡父老那淳朴自然的乡情民俗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小艳)2月1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主持召开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研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临空经济发展有关...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