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心细的铁路养护人
大多数人眼里,铁路养护只是费力的粗活,顶多就是铺石子压钢轨,没有什么“科技含量”。
近日,记者探访了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工务段“王亚明创新工作室”和“陈玉创新工作室”,看看铁路养护工作究竟是“粗”还是“细”。
细心呵护防漏检
“王亚明创新工作室”是延安工务段探伤车间2017年10月成立的创新平台,以80后助理工程师王亚明的名字命名。
“铁路对钢轨的平整度用毫米级计算,所以才会有一杯水在列车上平稳放置。”王亚明说,“每一根钢轨与每一条钢轨焊缝都有详实的“户口”,其上场、运行和维护等信息应有尽有。”
铁路养护很“粗”吗?王亚明笑了笑说,陕北和渭北高原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气温骤然升降对铁路钢轨平稳造成先天性挑战,尤其是季节交替时节更为突出,集中表现是容易折断;有些钢轨有先天性制造缺陷,内有微小气泡或者非金属夹杂物,经过列车碾压,也容易造成折断;部分钢轨受到外部冲击或者砸伤以及施工中的划痕等,这些轨道都有安全隐患……必须在工作中细心呵护,不敢有半点马虎。
创新实践防丢“鞋”
铁鞋,火车车轮的“鞋”,一种防止火车溜车的工具。“车轮踏上鞋底后,利用头部将车轮卡住,使鞋与车轮共同滑行而起制动作用。”陈玉创新工作室成员告诉记者。
然而,传统的普通铁鞋和自锁铁鞋常常因为丢失或带鞋运行而产生重大安全隐患!
陈玉等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改进。最终,一种智能铁鞋柜被研发出来,并在延安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所有轨道车组推广应用。
“从此,再未有铁鞋丢失、带鞋运行等重大安全隐患。这不仅保证轨道车安全运行了32万公里,还为我们赢得了西安局科技创新优胜奖等荣誉。”陈玉创新工作室的成员骄傲地向记者说。
成立于2015年4月的“陈玉创新工作室”,由10名骨干电工、钳工、车工等组成,共计完成创新成果24件。目前,变截面异形夹板装置、安全智能铁鞋柜、自滤式抽油装置等已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在陈玉等10名骨干的努力下,该创新工作室去年完成了产品升级,对某大型养路机械液压马达轴进行技术改进,结束配件依赖进口,费用相对较大问题,节约维修成本3万余元。其“大机深度传感器测试台”解决了大型养路机械深度传感器修理困难的问题,自投入使用以来,累计修复传感器20余台,节约维修成本4万余元。
“两个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职工成才的大课堂,群众技术创新的孵化器,革新成果转化的中转站!”延安工务段工会主席王君说,“服务生产一线,向科技要效率、要安全,坚持问题从现场来,研发为现场而去。”□本报记者 王何军
新闻推荐
□刘慧晴闲暇时我曾反复观看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它的主角是一群“医生”,是专门给文物“治病”的顶级文物...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