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的“幕后”工作者 记全市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呼延涛
本报记者 班姣 刘西英
11月22日下午3点,在市检察院五楼大会议室,正在播放《司法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汇报》专题片。专题片放完,看到领导及同事们纷纷点头肯定,呼延涛长舒一口气,一块石头又落地了。
在此之前的10月10日,按照市院党组安排,要对开展两年的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督查、调研、评估,并且要形成一部专题片,反映全市检察机关司改进展成效。毫无疑问,导演角色落在了政治部副部长兼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呼延涛肩上。下乡调研、开座谈会、反馈、督促整改落实;写稿、改稿、组建团队,协调电视台、取景、制作、剪辑。他每天忙得团团转,几乎不分白天夜晚。但不论怎样辛苦,一个月后,他终于交上了这份满意的答卷。
对呼延涛而言,导演专题片、督查司法改革,仅仅是他所做的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2016年8月,全市检察机关司法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全市255人报名参加首批检察官入额考试。2017年8月,延安、榆林两市检察官入额考试考点设在延安,两市178名考生参加考试。两次考试从政策解读、报名组织、资格审查、考试安排、结果运用等每个环节都要严格高效、细致入微,容不得半点马虎和错误。呼延涛不负众望,圆满完成组织考试任务。
在单位上,呼延涛还兼任党组秘书,党组会前议案、会议组织、会后纪要,各种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不论多么忙,他总是谋划在前、安排在先,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政工干部,不仅需要坚韧、勤奋、严谨,更需要乐在其中、默默奉献的绿叶精神。
司法体制改革后,员额检察官成为检察干警的首选。行政部门干警流失,事多人少,许多人一肩挑多担,干活多,待遇低,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干警心里难免不平衡。呼延涛在下乡调研时,面对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对改革的疑虑,总是耐心倾听,细心解释,劝导干部风物长宜放眼量,相信这是改革的过渡期,要相信组织,保持耐心、韧劲。对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他总是竭尽所能向上汇报、争取,向下传达、协调。
呼延涛不是员额检察官,无法在公诉席上唇枪舌剑,无法在申诉室里扶危济困,甚至在自己拍的专题片中,都只是必需的补位才出现镜头。然而,呼延涛却做着关乎每一位员额检察官最重要的幕后工作。他常说,任何事只要与干警有关系,与延安检察院有关系,那就和我有关系。他要求自己做到“五个不让”,即不让工作在他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文件在他这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他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他这里受冷落,不让单位的形象在他这里受影响。
在市检察院政治部检察官考核办,仅有呼延涛和一名公益性岗位大学生,人少事多,事急事重。呼延涛作为检察官考核办主任,既是指战员,又是战斗员,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天早于别人到,迟于别人走。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做到反应快、启动快、节奏快、落实快。
不论工作怎样繁忙,呼延涛始终没有放弃提高自身素质,每天都挤出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和检察业务知识。他撰写的《从矛盾分析法角度浅谈检察体制改革中的几点感悟》,获全市检察机关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他坚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正如他在全院干警读书分享会上说的“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耕耘就有收获。2018年,他被市委、市政府评选为“2017年度全市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被市检察院评为“2017年度优秀公务员”,市检察院也给予嘉奖。
新闻推荐
学习文化建设 倾心为民服务 各界代表参观学习宝塔区人大机关文化建设
本报讯(记者贺卓贾志敏)11月30日上午,来自民建延安市委七支部、平安保险延安中心支公司、延安三彩公司等社会各界代表共30余...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