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首演始末 □郑学富

西安晚报 2018-09-16 05:09 大字

有中国“新歌剧里程碑”之称的《白毛女》,在延安初排时是以秦腔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在周扬的建议下改用歌剧的形式在延安首演,轰动陕北边区。1951年《白毛女》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长时间盛演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于《白毛女》的故事和人物原型,历来众说纷纭。贺敬之1946年撰写《<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一文中称,其源于晋察冀边区的河北西北部一个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的故事。

河北省阜平县一个村庄解放后,工作却很难开展。一次,区里派工作组到该村召开村民大会,安排选举村干部,但是到会的村民却寥寥无几。工作人员询问原因,村里的负责人说:“今天是十五,大伙都给‘白毛仙姑\’上供去了。”工作人员便追问“白毛仙姑”的详情,村干部绘声绘色地讲了“白毛仙姑”的故事。当晚,工作组干部和民兵队长携带武器,隐蔽在奶奶庙神坛一侧的暗处。不一会儿,果然看见一个白色的人影走进庙来,伸手去抓供桌上的食物。区干部从暗中跃出,大呼:“你是人是鬼?”“白毛仙姑”一惊,狂奔而去。区干部等大步追赶,终于,在一个阴暗深邃的山洞,看见“白毛仙姑”躲在一角,怀里紧抱着一个孩子。区干部举起枪对着她说:“你到底是人是鬼,快说!说了我饶了你,救你出去。”这时,“白毛仙姑”突然在区干部面前跪倒,失声痛哭。接着,她向区干部倾吐了一切:

九年前,村中有一恶霸地主,看中了一老佃农的女儿,借讨租为名,逼死老农,抢走该女。地主将女子奸污,不久女子怀孕。满足了一时淫欲之后,地主厌弃了她,准备续娶新人。在筹办婚事时,地主准备害死该女。有一心善的老妈子得知此事,于深夜偷偷将女子放走。逃出地主家后,女子便找了一个山洞住下来,并生下了小孩。由于在山洞中少吃没穿,不见阳光,渐渐地女子全身发白。区干部听了“白毛仙姑”的诉说,流泪了,他立刻将“白毛仙姑”救出阴暗的山洞,来到灿烂的阳光下。女子又重新真正成为一个“人”,并过上了从未有过的生活。

《白毛女》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据当时主管《白毛女》创作的张庚说:“执笔者虽然是贺敬之同志,但实际上是一个大的集体创作……上自党的领导同志,下至老百姓中的放羊娃娃,都提出了他们的意见。”贺敬之也说:“特别应该提出的是,许多老百姓和学校的勤务员、炊事员常常热心地来看排演,他们提出许多好意见,甚至对许多细微的地方,他们也发表了意见。”

1944年4月,晋察冀边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奉调回到延安。在“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作家邵子南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说:“最近写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您指教。”邵子南所说的这个剧本就是根据“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的。周扬却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主题,于是,他决定以“白毛仙姑”为题材,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戏剧系主任张庚。张庚按照周扬的要求,很快组成了创作班子——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作曲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

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曲作者们则按照剧本赋予的戏曲形式,以秦腔为基调为剧本配了曲。试排了几场,周扬看后感觉不是他想象的样子,缺乏新意。于是,他向剧组明确提出:“鲁艺”要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创作演出一部大型的新歌剧《白毛女》,要赋予新歌剧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张庚根据周扬的意见,果断地调整了创作班子。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其他人马一律不动。1950年贺敬之在再版的《白毛女》前言中写道:“邵子南同志,他是这一剧本创作工作的先行者……他的草稿给予后来的人以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接受《白毛女》的创作任务后,贺敬之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感动,贺敬之说“这故事表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及人民自己战斗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的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贺敬之虚心地请教熟悉当地生活的同志;在排演中,他听取导演和演员的意见加以修改,还请来晋察冀边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征求意见,就连观看排演的群众也热情地提出一些意见;贺敬之一边流着泪,一边创作,家乡鲁南的寒夜、财主的逼债、父亲的去世、弟弟的夭折、母亲的辛劳一一浮现在他眼前,《夏嫂子》《小兰姑娘》《五婶子的末路》等作品中的人物又一次闯入他的脑海,他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夜以继日地创作剧本。由于长时间挑灯夜战,贺敬之的身体累垮了,他提出最后一场戏由丁毅来完成。剧本创作和演员排演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大家不断地尝试,不断修改。

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通过两个不同社会的对照,表现人民翻身当主人的主题,而这恰恰正是创作之初周扬感觉到了、但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那个想法。周扬热情地肯定了贺敬之、丁毅创作的《白毛女》新剧本。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召开前夕,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杨家岭中央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与会代表观看了演出。负责拉幕布的贺敬之在帷幕徐徐合拢的那一刻,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流下了晶莹的泪水。演出结束后,领导们走入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

第二天,剧组党支部书记田方传达了中央书记处的指示:歌剧《白毛女》第一主题好;第二艺术上是成功的;第三黄世仁应该枪毙。田方还就第三点意见作了专门的解释:“少奇同志说,黄世仁罪大恶极,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很多群众看完演出后纷纷来到剧组,强烈要求枪毙黄世仁。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就被当场枪毙了。

延安首演后,《白毛女》在解放区掀起了“风暴”。1946年7月,剧组来到河北省怀来县演出,部队战士和老百姓一同观看。当演到斗争恶霸地主时,台上、台下形成了一个大舞台,观众们群情激奋,高呼口号“打倒黄世仁”。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白毛女》一直屹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它的故事和音乐旋律可谓是家喻户晓,一部戏能产生那样大的影响,这不仅在中国戏剧史,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都是罕见的,《白毛女》具有其他文艺作品所不可取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新闻推荐

宝塔区:3902人捐赠善款28万余元

本报讯(通讯员樊一蓉)9月5日,宝塔区举行“迎9·5献爱心,慈善扶贫”捐赠仪式。来自区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